Morning Everyone!

今天想分享一些日常觀察~

某次朋友問我:「你怎麼還在用有線耳機?」我一時語塞,腦袋空掉,不知道怎麼回答。後來越想越有趣,發現這背後代表許多我對生活的態度和選擇。

開始思考這個議題「為什麼我還在用有線耳機?」之後,讓我想到之前提過的「紅車理論」。

有一個節目主持人問來賓:你剛剛來錄音的路上看到幾輛紅色的車?來賓說不知道。主持人接著說:那如果我現在告訴你,如果你能正確告訴我在路上看到幾台紅車,我會給你 100 美金,你大概會開始到處看哪裡有紅色的車子吧。

其實有趣的事情到處都是,只是有沒有被看見。

當仔細觀察四周,就會發現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例如現在誰還在用有線耳機?​Rosé​ 在 Vogue 的開箱包包訪談影片提到,她不太習慣充電這件事情,所以她還是會用有線耳機,​Ariana Grande​ 除了無線耳機,她的包包裡也會放著幾條有線耳機。(話說看到很亂的包包真的很療癒哈哈,感謝 Ariana。)

這讓我重新認真想了一下,為什麼我出門還是用有線耳機,最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

1. 不用擔心電量

無線耳機常讓我陷入電量焦慮。

我到底有沒有充電?電還夠我聽多久?

如果聽一聽忽然發現沒電,這種焦慮感超煩超阿砸。有線耳機只要插了就能用,從來不需要充電,永遠不怕沒電,life saver!

不用擔心沒電,這點真的對我來說超級重要。

2. 比較不容易弄丟

不知道是我的耳朵構造太奇特,還是無線耳機很滑溜,總之我超容易把它們弄掉,常用用就掉在地上,彷彿我除了奶油手之外還有奶油耳。

忽然想到大豆田也是把 AirPods 掉到麵湯裡…

如果是用無線耳機,總要不斷確認是不是還緊緊地黏在耳朵,相比之下,有線耳機的存在感高很多,掉了,頂多就是掉在肩膀上,少了很多心驚膽跳的操煩或害怕。

3. 沒有連線延遲、性價比讚

我蠻常逛批踢踢的 ​Headphone 版​,看看現在比較夯的耳機款式。

通常有線耳機只要千元就有不錯的選擇,CP 值讚,若以相同價位來看,有線耳機的音質表現相比無線耳機還是比較穩定,也不會有連線延遲。

什麼是連線延遲?假設看影片,發現裡面的人的聲音已經在講下一句話,結果發現他的唇形還停留上一句話…


一些「有線耳機限定」的日常趣事

Tim Ferriss 在電子報裡提到他掉了很多 AirPods,前前後後可能丟了 750 鎂,最後還是回頭使用有線耳機。

而有線耳機的硬傷就是瘋狂打結的線。

Tim Ferriss 分享了 ​The Verge 九年前的耳機線不打結綁法​,比我之前用的八字繞法還簡單,我最近開始試著綁綁看,真的蠻讚。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有一次我為了趕下捷運,結果耳機線勾到一個女生的傘,她超敏捷地立刻幫我解開束縛,雖然當下很尷尬,大聲地跟她說謝謝,但也算是一個奇妙的瞬間,是當天最故事性的時刻

這種物理性的存在感,似乎也是有線耳機才能創造的小插曲。


結語

這篇雖然是篇不長或說有點無聊的分享,幸運的是,因此又得到一些自我提問的日記問題:

日常做的每一個選擇,透露著你對生活的哪些價值觀還是態度?每個選擇想要建構什麼樣的生活?

我習慣用 ​Heptabase​ 裡的一張卡片記錄這些所有關於為什麼…的問題,卡片標題定為我的大亂想,捕捉各種臨時發想,有時候像這樣「我為什麼還在用有線耳機?」的問題,也能引出一些意外的思考。

如果你剛好也是有線耳機的愛好者,Give me five :) 歡迎來信跟我分享你的理由或小故事。

期待下週見。

hu xx

PS. 查查發現這幾年不少人都還會用有線耳機,Reddit 上的討論 ​How many of you are still using wired earphones in 2025​​Why Do People Still Use Wired Head / Earphones?​ 或是 Quora 上的討論 ​Am I the only person that still enjoys using wired earbuds instead of the Bluetooth earbud?​

Anyway, analog rules!

PPS. 剛好週末看了 Netflix 上的紀錄片《​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Buy Now! The Shopping Conspiracy),iFixit 的 CEO Kyle Wiens 提到 AirPods 不易維修,隨著電池老化就必須被淘汰,無形中製造更多垃圾。我很喜歡片中最後的一句話,所有企業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都應該多考慮可維修性,還有產品的最終會怎麼被處理掉、怎麼被丟棄。

希望能借用這個想法慢慢調整我未來的消費方式。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只要你的大腦只思考自己的想法,你也可以享有獨處的時光。相反地,即使你在最安靜的環境中,只要你讓別人的想法潛入你的腦中,獨處就蕩然無存。別人的想法潛入你的腦中,可能是透過直接交談,也可能是以其他的形式,例如讀書、聽播客、看電視,或任何可能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智慧型手機螢幕上的活動。獨處是指,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

From 《​​​深度數位大掃除​​​》, by Cal New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