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聖誕快樂~

前兩天回顧過健康篇,今天來聊聊人際關係的回顧。

以生命之輪(Wheel of Life)這個工具,思考人際關係的三個面向「朋友、家人、伴侶」,以 1-10 分評分,你認為自己現在是幾分:

My Wheel of Life (2024)

#1 朋友

年初,我很幸運地讀完了《Die with Zero》這本書。感覺提到這本書的次數真的多到像是在業配,但它的確對我影響很深。我甚至自掏腰包買了二十本,陸陸續續送給朋友們。

這個送書的計畫要感謝 Tim Ferriss,他曾在《人生給的答案》書中談到「最想送別人的書」這個問題時,啟發了我開始這個小小的嘗試。或許可以稱之為送書計畫 v1.0.0 吧!接下來 2025 年,我也期待讓這個計畫持續進化,能夠挑選更多好書送給朋友,分享閱讀的樂趣與啟發。

2024 年我的目標是每月至少見一個朋友,而我總共在十個月內達成了這個目標。

我必須承認,當我收到朋友的邀約時,無論是吃飯、逛展覽還是其他活動,我都會感到既開心又有些壓力。

我喜歡原本自己的計畫(通常是在家看書或是去家附近散步),而朋友的邀請往往需要其他調整安排,這種改變常常讓我感到猶豫。

我不太喜歡拒絕別人,因為我也不喜歡被拒絕的感覺。

於是,我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規劃聚會。

我主動邀請想見的朋友,選擇地點、活動,甚至是整個行程。 我會提供選項給朋友,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會當有點強勢的策劃者。因為有些朋友並不喜歡做決定,而這樣的方式能讓大家都輕鬆些。 成為邀約者、策展人、規劃者,讓我能掌控主動權,也讓彼此有更好的體驗。這一年,我嘗試建構了許多與過去不同的相聚經驗,感覺很有趣,我甚至在日記上寫下「天堂般的體驗」,借用《Die with Zero》書中的形容。

接下來的 2025 年,我希望能將這些與朋友的相處模式帶入更多層次的嘗試。不僅是送書、見面,更希望透過一次次的互動,累積更多有趣的回憶與經歷。

#2 家人

今年,我回台中的次數比往年都多。

這一年,與家人的互動中,我發現自己對一些事情有了不同的體悟,也從中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自從爸爸退休後,我發現他似乎開始遇到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小問題」。起初,我對這些問題感到不耐煩,甚至用輕視的態度去看待這一切。我的第一反應常是:「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你解決不了?」這樣的情緒,讓我忍不住會說出一些不太好聽的話。

但看了《舞伎家的料理人》,其中有一個橋段是,小菫的爸爸逕自想把從追求藝伎志業的小菫帶回家,小菫口氣不好的請爸爸回去,而管理屋形的梓媽媽提醒:

「不應該這樣和爸爸說話。」

這讓我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我會對爸爸有這麼多負面的情緒?我發現,也許是因為我不喜歡那些缺乏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而這種態度也影響了我對家人的看法。

後來,我試著以另一種角度看待爸爸。假如他不是我的家人,而是一個陌生人或同事,那麼我對他的問題或許就不會那麼厭煩,反而會覺得這些問題很普通、甚至有點可笑或是可愛。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而當他需要幫助時,我能提供協助,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這種轉換心態的嘗試,讓我對爸爸的態度柔和了許多。我不再急於批評,而是開始更理性地看待他提出的請求,並用一種支持的心態去幫助他。

坦白說,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一個成熟的人,但很多時候卻顯得非常幼稚,尤其是在面對家人時。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能用更成熟、更溫暖的方式,去面對每一次與他們的相處,學會欣賞他們的優點。

#3 伴侶

今年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提早計畫生日晚餐!

回想起來,過去的生日,總是到了當天才匆忙決定要吃什麼、要做什麼。今年的轉變,讓我對生活的細節多了一份掌控感(或許我真的是一個 control freak 吧),從挑選餐廳、設計行程,到最後與伴侶一起享受這段美好的時光,真的好開心。

提早規劃其實可以為生活帶來更多驚喜與快樂。

那種對未來的期待感,以及在過程中為對方付出的心意,遠比臨時起意更有意義。

BONUS: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的關係

今年,我開始了一個新習慣,遇到困惑的字就查查字典,或是定時錄下影像日記,和自己說說話。

所有的紀錄和想法、寫作,重點是誠實的面對自己而不是在意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如何。記錄自己的狀態與想法,這些習慣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也為自己帶來了更多的安定感。

我常常想到一個比喻。

車廂裡只被迫擠在門口的人,雖然不算太不舒服,但明明向前幾步就有空位,卻因為不願往前而停在原地。這樣的場景不只出現在捷運裡,也出現在我的生活中。這是一種提醒,要勇敢為自己發聲,突破那道不必要的障礙。

雖然「聆聽自己」、「瞭解自己」、「愛自己」這些說法很老套。

但我認為關係中最重要的始終是與自己的關係,當這份關係成為建立情感的基石,才能與其他人建構更健康、更真誠的連結。

如何和別人產生連結,今年我體悟到的方法是「真誠的互相溝通」,一直隱藏內心真實的想法並沒辦法產生有意義的對話,也會容易覺得心累,連結就會漸漸淡化。


大寫 I 人的主動出擊

今年初,我決定挑戰自己,練習打破內向的封閉。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有點害羞,甚至有些冰冷的人。生活中,像是一個隱士,不用社群軟體、不主動關注新聞,對於外界的熱鬧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簡單來說,或許我是個標準的內向者吧。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到了練習與陌生人互動的第一步,接受一點點尷尬,試著對店員說「謝謝」和「掰掰」。這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於一個習慣默默生活、不善於開口的人來說,卻是一個有點挑戰性的練習。

每次練習的過程,雖然有些尷尬,但也帶來一種奇妙的滿足感。這種微小的改變,不僅讓我感受到與人交流的溫暖,也慢慢拉近了我與這個世界的距離。

或許對於許多內向者來說,與陌生人對話的恐懼,並不來自言語本身,而是擔心尷尬的瞬間。而這樣的練習,就像是給自己一個出口,去試探、去感受,原來那些害怕的場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這是一個小小的開始,也是一個通往更多可能性的契機。

很期待規劃接下來和朋友、家人和伴侶的新體驗和回憶。

期待下封信見。

hu xx


我喜歡的金句 My Favorite Quote

從阿波羅尼烏斯身上,我學會了如何博得友人的好感,既不在朋友間感到自卑,又不將對方視若無物。

From 《​沉思錄​》,by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