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上週提到 ​Let Them Theory,Mel Robbins 鼓勵我們接受生活中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挑戰讀者重新思考、重新想像「選擇」這件事情:

  1. 選擇尊重對方的反應(Let Them)。
  2. 選擇尊重自己的反應(Let Me)。

並綜合以上兩者,再選擇互動的行為。

爲了延伸這個概念,這週想和你更多聊聊人際關係中的「選擇」與「想像」。

如果閉上眼睛,描繪一段理想的關係,你會怎麼形容?

是輕鬆自在、彼此理解的交流,還是充滿壓抑或犧牲的拉扯?

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愛不會憑空降臨,愛需要經營。」

電影《火線追緝令》(Se7en)裡的一句台詞簡單直接地指出愛的不容易:

保持冷漠似乎變成一種生存之道。迷失在毒品中,比面對生活來得容易;直接偷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努力賺錢買下來容易;毆打小孩,比耐心教養容易。愛是有代價的,它需要用心付出。

Apathy is the solution. I mean, it’s easier to lose yourself in drugs than it is to cope with life. It’s easier to steal what you want than it is to earn it. It’s easier to beat a child than it is to raise it. Hell, love costs: it takes effort and work.

這或許是最常見的人際關係迷思之一,人們總以為愛應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但事實是,關係本身就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持續練習經營。

​Mel Robbins​ 曾提到,當遇到讓自己感到受傷或不舒服的關係時,第一個直覺反應可能是遠離、切斷,現在這類關係常被標籤為「有毒」。但她很不認同暴力貼上標籤後就置之不理的處理方式,她大膽提問,在選擇斷聯之前,是否有真正嘗試過溝通?好好看著對方的雙眼,訴說自己心中的不適或是違和感,坦承自己的感受?


以《偵探伽利略》的案件來看關係中的選擇

前幾天,我看了 Netflix 上《偵探伽利略》第二季最後的〈聖女的救贖〉前後篇,女主角由天海祐希主演(眼睛愛心),故事圍繞著一樁丈夫意外中毒的案件。

↓下會劇透,如果想自己看,請快逃↓

劇中的犯人花了一整年來精心策劃,設下一個如同死刑緩刑般的計謀。

這一切的起點,來自於她與丈夫兩人對人生的期待存在著矛盾。故事中,丈夫渴望孩子,他和她立下一個承諾,如果一年內沒辦法有小孩就要離婚,而妻子認為自己無法滿足他的期待,在這樣的壓力下,她選擇了一條極端的道路來結束這段關係的困境。

我不禁思考,假如她曾試著和對方進行不同的對話,結果會不會不同?他如此想要孩子,是出於對未來的想像,還是社會價值的壓力?如果當初他們能夠真正坐下來,彼此理解,試著好好說再見,試著好聚好散,這場悲劇還會發生嗎?

當人生的選擇變得過於絕對,似乎容易導向無法挽回的情境。

回想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是否也曾經在關係中,因為害怕不被理解,而選擇沉默?或是我是否也在關係中,因為誤以為對方瞭解自己,而選擇不說得更清楚,造成彼此的誤解?

很多時候,關係中的衝突並非因為缺乏愛,而是因為對「該如何相處」、「該如何互動」有著過於僵化的想像,因而恐懼對話。

離婚後的女性往往承受較大的社會壓力,重新開始的生活似乎比男性不容易;生不出孩子容易被視為某種失敗,但不生孩子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如果能夠擁有更多的彈性,也許劇中的人物就不需要用極端的方式去掙脫關係的束縛。

在電影《王牌天神》(Bruce Almighty)中,有一個設定是,即使是擁有全能的上帝,也無法強迫任何人愛上一個人,連上帝都無法強迫一個人的自由意志。這或許就是關係裡最重要的原則,我們可以努力維繫一段關係,但終究無法決定對方的選擇,所以只能讓他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能選擇和對方互動的行為。


重新想像既定的生活

在探討「選擇」和「想像」這個部分,忽然就拿著這個濾鏡去看看生活的其他部分。

這陣子,我開始嘗試打破對「週五晚上」的既定想法。

過去的我,習慣在週五放空、耍廢,把這天當成大吃大喝、追劇到深夜,一段放縱自我的放飛時光。

好像一個絕對讚的星期五就是放爛,但當我重新問自己:「如果要設計一個理想的週五晚上,它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開始想像各種不同畫面,悠閒地讀幾本期待已久的書、專心寫作、和伴侶共度一頓放鬆的晚餐。我決定將未來的週五晚上改造成「Focus Friday」,遠離容易讓我焦慮的環境,專注於讓自己充滿能量的事情。

我們都可以選擇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書中所說:

It’s never too late to design a life you love.


留給你和未來的我的問題

  1. 你是否曾因為害怕被誤解,而選擇了沉默?如果當時能夠重來,你會怎麼做?
  2. 如果能夠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你現在最想改變的是什麼?為什麼?
  3. 如果把這件事縮減為五分鐘內可以完成的行動,你會做什麼?

這幾個問題是我接下來打算寫的日記自我提問,如果你也試試看,歡迎來信分享你的想法!


最後

如果你喜歡這期電子報的內容,請分享給你認為會有共鳴的朋友(這邊是訂閱連結)。如果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回信告訴我。

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我們內在都存在著光明和黑暗,重要的是我們選擇對哪一方採取反應,那才是真正的自我。

From 《​​脆弱的力量​​》, by Brené B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