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做什麼事,如果超過自己預想的時間就不做了?
這是缺乏耐性的反應,不耐煩、焦躁、覺得自己很爛。每個人都有不同評估完成任務的時間標準,超過就會失去耐性。當失去耐性時,除了無限輪迴覺得自己很爛、隨著擺爛什麼事情都不做之外,還能做什麼呢?但其實可能是自己錯估完成任務的時間,是不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任務。
評估任務執行與否、完成時間
那麼,如何判定任務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呢?可以試試看做這兩件事情:
1. 評估任務執行與否:「放棄框架」
第一件是嘗試 Steven Bartlett 的 「放棄框架」(Quitting Framework),我曾經寫過一篇《放棄的戰術》,討論如何放棄的策略,請參考下圖,或是點選連結。
source:《Happy Sexy Millionare)》「放棄框架」(Quitting Framework),中文翻譯+製圖 by hu
2. 評估任務完成時間:「拆分三等份」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難以評估完成時間的任務拆分,例如大致拆成三等份,先把預計可能要做的事情寫下來,再分類,然後粗淺地分成三等份。
或是對我來說,另一個比較常用的方法是以「效期」來分:
- 是不是現在馬上可以做的事?
- 是不是今天可以做的事情?
- 是不是這週可以做的事情?
如果超過一週的話,那就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同樣可以一步步拆解,但要告訴自己這件事需要時間。
五年後,不管如何都會是四十歲
這週我最想分享的迷因圖是:
source: 求解!求圖片中的影集是什麼影集? - 歐美影集板 Dcard
A: 我想當獸醫,但是要花五年,畢業的時候,我已經四十五歲了。
B: 無論你做什麼,五年後,你都會變成四十五歲。既然如此,你不想四十五歲的時候是獸醫嗎?
這是我最近很喜歡的迷因圖,「五年之後,我不管怎樣都會是四十歲。」
這段話真是當頭棒喝。
我睡前,有時候看著天花板,都會有一點焦慮。很常在想,我已經三十幾歲,好像一事無成,沒有特別的「成就」。但我從來沒用迷因圖的角度思考過,五年之後我將是四十歲,那時候我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用這個方式思考,或許現在設定目標好像不會那麼空泛,感覺腳可以碰到地面,比較踏實一點,也更願意給自己一些時間,而不是讓自己沒有耐心等待收成。
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三十歲、三十一歲、三十二歲,要用盡全力喜歡每天的自己,Design myself。無論最後任務或目標有沒有完成,時間都會過去。希望除了時間過去,我也能隨著成長一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這就是我 2024 年一直努力的目標:)
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我們接收的資訊太多了,要全部消化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會試著處理得一個不漏,但無論多努力,最後還是難免會灰心,因為資訊實在太多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上網,連結在電子世界。在這個充滿極細微瑣事的世界裡,我們總是在預設模式裡,任由注意力被最熱鬧、最吸睛,或最有效果、最立即的資訊拉走。我們沒有過濾機制,把真正值得好好注意的資訊,與那些只是讓人分心的資訊區別開來。我們也缺乏耐性,在這個速食時代,似乎再怎麼快,我們都還是覺得不夠。我們期望事情照著自己想要的時程出現,卻沒有想過每件事的發展,該有它自己的歷程,我們沒有體認到,最美好的事物需要時間醞釀,不會想要就有、說來就來。
From《跟陷阱說再見:還不知道你為什麼把人生過成這樣嗎》,by David M. R. Covey, Stephan M. Mardy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