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最近,開始有人私下傳訊息和我分享電子報的想法,讓我超感動嗚嗚。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直接回信給我 :)
這陣子,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你都沒在聽》,書名很簡單粗暴。
這個標題聽起來像是當發現對方心不在焉時,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話,有點無奈與責備的口吻。
有趣的是,書裡提到的「主動聆聽」(Active Listening),竟然剛好和我去年設定的目標不謀而合——練習主動聆聽朋友的話。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一個被研究過的概念,這次讀到,感覺就像是記憶配對遊戲中,剛好翻到兩張一樣的牌。
早在 2015 年,Carl R. Rogers 和 Richard Evans Farson 就提出了 Active Listening 的概念,甚至寫成了一本書。
本來以為又是一本兩三百頁的理論書,沒想到它其實很短,更像是一份手冊,讀起來比想像中輕鬆許多。
主動聆聽的風險與勇氣
主動聆聽,乍聽之下好像只是「認真聽對方說話」,但其實它更像是培養同理心的基本功。
如果我們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意思,少一點誤解、猜測與消耗,溝通就能變得輕鬆許多。
其中,我對有一點特別有感——「個人的風險」(The Personal Risk)。
當真誠地關心某個人,試圖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時,不只是單純地接收資訊,其實是在承擔一種風險。因為真正的理解,可能會動搖我們原有的想法,甚至影響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主動聆聽需要足夠的內在安全感(inner security)與勇氣(courage)。
「聽」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被動行為,單向地接收對方的話語,但主動聆聽並非如此。它是一種積極的投入,它不只是「聽見」,是在聆聽的過程中,藉著聽到的內容想像自己透過對方的眼睛看世界,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立場與感受。當這樣做的時候,對話不再只是表面的溝通,而是一次更深層的連結,便能夠更真誠地與人交流。
如果主動聆聽能改變選擇?
還記得上週我提到的日劇《偵探伽利略》嗎?
劇中,天海祐希飾演的角色花了一整年,策劃了一場幾乎無法破解的計謀。而這一切,起因於她與丈夫在人生選擇上的分歧,他渴望孩子,而她無法滿足他的期待。
如果她曾經試圖與丈夫坦誠對話?
如果丈夫試著主動聆聽她的感受?
這一切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
在關係中,人們是否也曾因為害怕不被理解,而選擇沉默?又或者,誤以為對方能讀懂自己的想法,卻忘了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
如果能在關鍵時刻,多一點主動聆聽,會不會很多誤解、衝突、甚至悲劇,都能被化解?
我的表達能力真的有問題嗎?
說到「聆聽」,它是接收方,而「表達」則是發送方。
最近有朋友跟我聊到,他有時候會對表達和溝通有點苦惱,希望能加強表達能力。
這讓我想到最近在讀的另一本書《練習的心境》。這本書談的是如何培養「練習心態」,而我發現,表達能力其實也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技能。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表達不好,可能是因為:
- 對方沒有拋出預期的回應,讓我誤以為自己沒講清楚。
- 自己說出口時,感覺有點模糊不清,導致對方也聽得一頭霧水。
「表達能力有待加強」這句話本身很好,代表我們願意學習,但有時候,它也可能變成一種自我打擊。
會不會,其實我們並沒有表達「不好」,只是對話本來就不可能完美?
溝通,就像打球一樣
每一次對話,都像是在場上接發球。
有時候,我們發出去的球對方接得到;有時候,對方的回球我們也能順利接住。但也有時候,球會偏掉、落地,甚至完全沒接到。
但這並不代表彼此的表達能力有問題。
就算是頂尖選手,也是在擊球的瞬間才知道球會飛去哪裡,何況是一般人?
重點不是每一次都要完美回擊,而是透過練習,讓自己越來越熟練。
所以現在的我,把「表達」當成可以持續練習的事情,例如持續寫電子報(我會加油…)、聊天、傾聽對方,這些都是練習。
如何讓對話變得更順暢?我想是抱持強大的好奇心
最近朋友推薦我聽一個 Podcast(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其中一集是李惠貞訪問唐鳳的內容。
其中,李惠貞問唐鳳:「該如何面對酸民的惡意評論?」
唐鳳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她說,試著對任何人,都抱持強烈的好奇心。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這件事為什麼對他來說很重要?」
「為什麼他選擇這些字眼和用詞?」
「為什麼是現在要說?」
「這些內容有沒有建設性?」
這些問題,像為理解打開一道門。
如果不問,對話就像一道關上的門,甚至像是我們轉身離去,留下的只是怨懟與嗤之以鼻。但如果願意多問幾個「為什麼」,或許理解就會重新啟動,關係也會變得不同。
我希望接下來的任何溝通不再是一場爭論,而是一次探索。
結語
這次的電子報有點像是順著好奇心的河流移動,我想理解如何真正聆聽與傾聽他人,因為我發現自己常常因為別人沒有好好說話而感到懊惱。這種「沒好好說話」,可能是用詞不準確,可能是邏輯不清楚,甚至有時候,我會覺得對方是不是刻意要激怒我?
但最近開始學日文,加上之前看過《編舟記》和《校對女王》,讓我意識到「逐一理解文字與字詞的真正意思」這件事,比想像中困難得多,也需要更多時間。那麼,會不會其實有時候,對方只是單純誤用了詞語,並非故意讓我生氣或羞辱我?如果只是因為中文表達能力的關係,那麼我為什麼要為此感到不開心,甚至影響自己的情緒?
另一個讓我思考的例子,是我之前提到的「甩門怪」鄰居。有些人總是用力關門、亂甩東西,用得很大聲很吵,讓人覺得他們是不是故意要打擾別人?但如果換個角度想,他們會不會只是單純不懂基礎物理?或許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聲音是因為震動透過空氣傳遞,而降低音量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用手輕扶一下,減少震動,聲音自然就會變小。也許,他們只是缺乏這樣的認知,而並非故意不貼心。
當我用這些想法去重新思考後豁然開朗,與其覺得世界處處與我為敵,不如思考這些麻煩是如何形成。當開始用這種方式觀察生活,而不是單純覺得別人就是在找我麻煩,我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的執著放下了許多。
這讓我想到,活在當下,是用好奇心去觀察、思考、理解這個世界。當開始順著好奇心去探索,就會發現,世界並不是刻意針對自己,而只是經由不同的巧合碰在一起,或是季節更迭的關係,而我們剛好遇上了。
就像一天之內打翻便當、推倒喉糖罐、灑了一地昆布湯的巧合,或是就像三月的花和樹,十月時不一定能見到一樣。當試著去理解當下、思考當下、感受當下,生活或許會變得更簡單容易,也更加豐富。
這些,都是我最近在學習和嘗試的事情。
那你呢?最近有什麼因為好奇心而接觸到什麼新事物嗎?有什麼新的概念或做法讓你印象深刻?
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回信和我分享。
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的持續行動小故事 Just Keep Showing Up
前幾天讀到 Sahil Bloom 的電子報,談到持續行動(consistency)。文字很簡單,卻讓我看得泛淚,因為它說中了堅持一件事的關鍵,願意一次次、一而再地出現。
Consistency isn’t about perfection—it’s about managing your imperfection to achieve the things you want.
持續行動並不在於追求完美,而是學會控管自己的不完美,去實現想要的目標。
這句話點醒了我。
堅持一件事不容易,它不華麗,也不總是輕鬆。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願意一次次出現的人。
當沒有人在看,當不確定這樣做到底有沒有回報的時候,還是去做。
因為沒有人能打敗一個願意不斷出現的人。
下次,我想告訴自己。
想做的事,試著少一點猶豫,多一點行動。
跟自己說聲加油——Just keep showing up.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We all love things that other people think are garbage. You have to have the courage to keep loving your garbage, because what makes us unique is the diversity and breadth of our influences, the unique ways in which we mix up the parts of culture others have deemed “high” and the “low.”
From《Show Your Work》, by Austin Kl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