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有時候,會看著別人的行為,心裡不禁想著:「這樣做真的不是最好的方法。」明明有 A、B、C 等更好的選擇,但眼前的人卻偏偏做出了難以置信的 F 選項。然而,F 選項真的那麼不堪嗎?真的那麼值得生氣、召喚怒怒嗎?

我常常思考,為什麼人會選擇用氣憤或是糟糕的態度對待別人?是出於自私、貪圖方便,還是像童騙裡 Nana 提到的那樣,​生氣只是一種廉價的娛樂?​

生氣,似乎是對某些事物抱有強烈的看法,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生氣,也讓人覺得自己與有相同價值觀的人產生共鳴,帶來一種歸屬感和掌控局面的感覺。未來,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研究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並與諮商師討論看看是否有更深層的探討空間。

回到理性層面,我相信人是一面鏡子。

當看到別人氣憤而口不擇言、身不擇行時,我會提醒自己不要對在乎的人做出同樣的事。對於那些無意識中做出不當行為的人,我會感到惋惜,甚至覺得他們有點可憐。我不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我只需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行為,並努力避免對他人做出這些行為。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選擇。如果他們選擇那樣過他們的人生,那也只能隨他去吧。

仔細想想,其實他們這些生氣的反應或方式可能並非天生,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環境的影響。


Cartoon gif. Anger from Inside Out is at the control table and he flares up, flames bursting out from his head.

我的怒怒原因「小孩哭鬧」

例如,我承認我非常討厭吵鬧。

特別是小孩哭鬧,我會因為這樣燃起一道怒火,因為我一直是個過於冷靜不哭的孩子。那種失控的大哭大叫,讓我想起日文單字「うるさい」,字典解釋為「刺耳、很大聲、令人煩躁」,這種情況通常會讓人感到不安和煩惱。

然而,最近我卻開始覺得,能夠在公共場合放聲大哭的小孩,其實是幸福的。為什麼呢?

因為這代表了那個孩子在家中擁有充足的安全感。他知道即使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家長也能承受得住,不會因而拋棄他,不會威脅他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不會用各種情緒勒索的方式責罵他。

回想日常生活中,我想釋放某些情緒,卻無法做到。原來,那些情緒早在發作前就被封印了。這並不是在責怪身旁的環境或是一起成長的人,而是理解過去的影響能讓我更認識自己。這樣一來,未來在面對某些事情時,我就能意識到:「哦,原來是這樣啊。」並思考:「那我以後不想這樣了,我該怎麼做呢?」

例如有時,我會覺得自己很冷血,因為我對一些事情的反應比別人冷淡。也許這正是出於不去察覺、不去感受,就不會感到痛苦或是遭到被剝奪的感覺。或許,當我選擇「不要」時,那其實是為自己建立的一道防護網,當我選擇「不吵」時,對我來說是另一種安心的感受。

現在聽到路上小孩的哭聲,第一個反應還是覺得吵鬧,想躲開。而隨後卻會感到一絲羨慕——羨慕這個孩子能在毫無恐懼的情況下表達情緒。這樣的轉變,對我而言也算是一個進步。

期待下週見。

hu xx


電子報連續更新一週年

下週,是我連續寫電子報一整年的重要一期。

最早在 2021 年 7 月,我開始寫電子報,在已經消失的平台 Revue,但那時斷斷續續的更新,無法每週穩定產出。時間上也常常拖延,從星期日晚上寫到星期一凌晨,趕工之後再刪刪減減,時常也按不下發送。但自從去年八月底,對自己立下承諾,不論如何,每週都要至少寫一篇文章。即使寫得不完美也沒關係,當作寫信給未來的自己或是朋友。

這次連續更新的週年紀念,如果你有什麼喜歡的主題或想討論的內容,歡迎利用問卷投稿給我。留下任何想法,我都會試著回覆,也會盡量把你的想法寫進電子報裡。

點擊填寫問卷

除此之外,在這一期,我想談三個主題:我為什麼要寫電子報、我想對一年前的自己說什麼,以及我對未來電子報的期望。或許到了2025年,電子報的風格會有所改變。我一直想寫一些系列文章,但計畫總趕不上懶惰。

但我相信,日常就是修行:)期待下週見。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The greatest predictor of your future are your daily actions.

最強的未來預測是你的日常。

From《​The 12 Week Year​》, by Brian P. Moran, Michael Lenn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