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上週,我達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里程碑~連續一整年的心理諮商。
一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對於一個向來三分鐘熱度的人來說,風雨無阻地踏進諮商室,甚至在大雨滂沱的日子全身濕答答地坐下,回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給我自己一張好棒棒貼紙。
每次一個小時的晤談,像在拼一幅 1,000 片的拼圖,雖然結束會氣喘吁吁地好虛脫,卻感覺又更認識自己一點點。
這封電子報的誕生,要感謝許多朋友慷慨分享的問題與想法。
我先挑選幾個部分來聊,其他的會慢慢消化,未來再一一回應。
如果你讀完後也有想分享的問題或是想法,歡迎直接回信。
【開頭小小消毒】 這一年,我學到很多,而本文所述僅為我個人經驗,諮商的效果因人而異,存在許多變數,可能會受到諮商師的專業程度、諮商師和自身的契合度、費用是否可以負擔、以及排程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可以好好評估自身的情況,謹慎考量是否選擇嘗試諮商。
好的,開始吧,來分享這一年心路歷程。
1. 我踏出諮商第一步的契機
Q:你當初怎麼會決定去諮商?
A:我想改善與家人的關係。
一開始去諮商,是因為我想改善與家人的關係。
因為寫日記的習慣,我開始發現一些模式,比如與伴侶相處時,我常常無意識地複製媽媽的語氣或行為,甚至價值觀。有些很好,但有些並不適用於我現在的生活。我開始思考:
哪些觀念才屬於「真實的我」,哪些只是過往習慣的延續?
記得剛開始諮商時,每次談到家人,我總是不自覺地說:「好累。」
面對家人的時候,很像火系神奇寶貝遇到水系神奇寶貝,被攻擊一下,就瘋狂掉血。面對家人非常消耗精力,加上我是個很容易感到疲憊的人,當發現眼前的事情很難,感覺要消耗一堆能量,我往往選擇逃避。
而當我這麼覺得時,我開始思考:
我親密關係的對象,會不會也覺得和我相處很累?
諮商讓我學習覺察和辨識這些模式和感受,並且嘗試和家人建立更健康的界線。
現在的我,仍然會覺得家人相處不容易,但不再像以前那樣窒息。我開始能夠接受「累是正常的」,也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休息,而不是硬撐著。
2. 適合諮商的信號
Q:需要諮商的徵兆?
A:當發現自己總是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或許可以考慮試試看諮商。
我曾經對諮商的細節感到苦惱,有時候沒辦法記住和諮商師的對話內容,甚至忘了某些關鍵點,讓我有失控的感覺,我很討厭失控。
有一次,我向諮商師提起這個焦慮,他溫柔悠悠地說了一句:「不用擔心,因為同樣的問題會再出現。」
這句話讓我瞬間當頭棒喝,隨之放鬆下來。
是啊,人生中的問題往往不會一次解決,而是像一個循環,反覆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直到我們願意正視它。
這讓我想到周慕姿在 podcast 中提過的一個概念:
當你遇到一件事情感到受傷或受挫,除了問「為什麼對方要這樣對我?」或許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這件事會讓我這麼受傷?」
這句話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
與其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外在,不如回頭看看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
諮商對我來說,就是不斷去探索這個「為什麼」,「為什麼我對這件事情會這麼在意」,「為什麼這個問題會在生活中反覆出現」。
情緒不是無中生有的,每一次的焦慮、憤怒、悲傷,背後一定有原因。可能是過去的經驗,也可能是哪個未曾解開的結。當開始覺察或理解自己的情緒,很多事情就不再像以前那麼難受,也比較能夠選擇如何回應,而不是被感受牽著走。
海苔熊:「你的問題會一再出現,直到你願意正視它。」
3. 諮商和朋友傾訴的不同
Q:為什麼不找朋友傾訴就好?諮商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我也思考了很久。
我一直覺得身邊的朋友很溫暖,他們會用溫柔的話陪我討論問題,這帶給我很大的安慰。
但有些問題,我隱約感覺到,需要不同的視角來幫助我。
就像健身一樣,自己和朋友相約去運動,跟請專業教練帶練,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我選擇諮商,是因為我想找一個「教練」,幫助我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朋友的確能提供安慰與情緒支持,願意傾聽我的煩惱,但他們不是專業的心理師,朋友也不是 24 小時客服,沒有義務承接我所有的情緒。
諮商與朋友傾訴的 3 個關鍵差異:
- 沒有保留的展現各種面向的自我:
- 在諮商室裡,不用擔心自己是不是「太情緒化」,諮商師受過專業訓練,他們的工作就是讓你「有地方可以放心說」。不用擔心自己會耽誤對方的時間,不用害怕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太多了,或者說了什麼讓對方不開心。這裡的每一分鐘,都是屬於自己的。
- 朋友因為認識你,對你有一定的既定印象,但諮商師不會。可以在這裡實驗不同的自己, 展現不同面向的自己,看看當自己換一種方式表達、換一種敘事風格時,會得到什麼回應。有時候,這種探索本身就很有趣。
- 獲得專業回應:
- 諮商師不是隨便來聽你講話的人,他們受過心理學的訓練,理解人類行為、情緒模式,甚至能夠點出你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盲點,這和朋友的安慰完全不同。
- 朋友可能會說:「沒事啦,你已經很棒了。拍拍。」但諮商師會問:「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內在的聲音是怎麼說的?你覺得這是不安比較多,還是被指責的感覺比較多?」諮商與朋友兩者間的幫助是不同的。
- 安心傾倒負面情緒:
- 諮商室是一個固定的、一對一的專屬時間,甚至不缺衛生紙,可以隨時大哭,可以說出最赤裸的想法。
- 諮商師不會在結束後把你的情緒「帶回去」,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這和朋友傾訴很不同,當跟朋友說完一件沉重的事情,對方可能也會受影響,甚至開始擔心你。
心理諮商和向朋友傾訴最大的不同是:朋友是陪伴,諮商是協助。
當我能清楚區分這兩者後,反而更能珍惜朋友,也更能自在地在諮商室裡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
BONUS 1 - 什麼時候知道我可以從諮商畢業?
Q:有朋友問我:「諮商有終點嗎?」
A:對我來說,沒有。 我把諮商視為一種「心靈健診」。
當狀態穩定時,或許可以拉長間隔,但並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就像身體健康需要定期檢查,心理健康也是如此。
我認為諮商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存在,而是為了「瞭解問題」存在,我希望透過諮商讓我更了解自己、調整內在狀態,讓我能更自在地生活。
BONUS 2 - 放棄當自己的教官,學習當自己的啦啦隊
這一年下來,我的諮商師對我說:「你好像對自己更寬容、更仁慈了。」
我一直對自己很嚴格,甚至因此影響到身邊的人。我習慣用「我是為你好」「我知道你可以更好」這樣的方式,去期待自己,也去期待別人。
諮商的過程讓我開始練習放鬆。
以前的我會認為諮商師這樣說,好像是在暗示我的嚴苛是錯的。但現在我不這麼想了,我認為每件事情都有好有壞,關鍵在於找到平衡。
其實逼迫自己追逐困難的事情並非全然是壞事,Jay Clouse 曾說過:「大多數人都在逃避困難的事,但越困難的事情,相對競爭者就越少。所以,試著勇敢迎向困難吧,因為困難裡充滿機會。」
張瀞仁曾在知識衛星的課程中提過,羨慕或嫉妒別人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但與其羨慕別人,其實在不知不覺間能做到的事,才是我們真正的才能。當我們開始認可自己,試著換個角度欣賞自己,也許會發現這些自己討厭的特質,正是讓我們獨一無二的關鍵。
Mel Robbins :「成為自己最好的啦啦隊。」
諮商師:「放棄當自己的教官吧。」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現在的我,會試著對自己說:「沒關係,你做得很好,你已經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了。」
諮商讓我學會欣賞自己的多重面向,不再只聚焦於那些我不滿意的部分,而是學習如何與它們共存,甚至欣賞它們。
這讓我比以往更穩定,也更能接納自己的情緒。
結語:如果回到一年前…
如果可以回到一年前,我會對當時的自己說:「謝謝你勇敢開始第一步。」
踏入諮商室不容易,甚至有點可怕。但諮商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的恐懼只是自己嚇自己。
現在的我,更願意嘗試新事物,因為我知道,唯有做出改變,才有可能迎來不同的結果。
諮商不是萬靈丹,不會讓你瞬間變得更好,但它是一個穩定的進程,讓你有機會一步一步找尋真實的自己。
現在回頭看,每一次的晤談,就像踩上腳踏車踏板的第一步,只要突破最大靜摩擦力,後面的動力會慢慢帶你向前。
如果你正在猶豫要不要嘗試心理諮商,也許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嘗試看看,半年後、一年後,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這或許會是個有趣的自我提問。
歡迎回信分享你的想法。
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From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by Robert de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