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齁,中秋節快樂,上週過得好嗎?

上週聊到 Q4 要進入「雪豹模式」,專注在 1-3 個真正重要的事情。

結果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我最會拖延的,恰恰就是那些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最近又被拖延症纏身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明明上週才信誓旦旦說 Q4 要專注在重要目標上,要好好做《你可以不遷就》的練習,結果這週發現自己在幹嘛?追完了《今際之國》第三季哈哈哈。

如果朋友跟我說他想要整理作品集、更新履歷,或是研究新的工作方向(不想被 AI 取代的那種),結果卻一直在瘋狂追劇,我大概會敲他的頭說先打開履歷看一下吧!

說到看電視(或現在好像要說串流?),我一直對這件事情很有罪惡感,總覺得不像是在做正事。剛好最近跟 Claude 討論這個困擾,他問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兩個按鈕測試:你想按哪個按鈕?

  1. 🔴 紅色按鈕:看 1 小時電視,看完後完全忘記內容
  2. 🔵 藍色按鈕:看 1 小時有趣的 YouTube,看完後腦中多了個有用的想法

兩個都同樣輕鬆,不用做筆記,不用有任何輸出,不用考試。

理性上我知道該選藍色,但實際上呢?我還是會按下紅色按鈕,然後找出一百個明天再開始學習的理由。

這個例子完美地證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明天再做」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關於我的那些拖延症

說到拖延,我想分享 2 個自己超呆的經驗。

(1) 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買高鐵票

明明很早就決定要回老家,結果當然沒位子,只好故作灑脫地站自由座回去,假裝說服自己是為了省錢,明明知道有位子坐很舒服,還可以小睡一下或是看一下書,卻總是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早點買,到現在回想起來,就覺得這樣的自己很母湯。

(2) 最經典的是從圖書館借書

每次都想說「好,這次一定要好好讀這些書!」結果翻開幾頁就分心跑去讀別的了,快到還書期限才匆匆亂翻一下還回去,感覺自己根本不是在借書,而是去圖書館搬書練負重(笑)。

現在回想起來,每次說「明天再做」或是「等一下再做」的時候,心裡其實都知道這是在騙自己,但還是會很自然地說出這句話,彷彿明天的自己會突然變成一個超級有動力、超級專注的人。

醒醒吧(搖肩膀)。


重要的事情為什麼最難開始?

「明天再做」這個說法讓我重新思考拖延的本質。

也許拖延不只是時間管理問題,更是情緒管理問題。

當面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時,大腦會自動評估:「這件事會讓我感到不舒服嗎?(快逃?)」

例如換工作意味著要面對未知的挑戰,看房子意味著要承認自己正在長大,這些都會觸發某種程度的焦慮。

Paul Graham 在 ​How to do great work​ 一文中提到專案層級的拖延(Per-Project procrastination),一拖可能好幾年。

如何擺脫拖延,他建議自問:「我在做我最想做的事情嗎?」

但我想加一個問題:「我是在逃避最想做的事情嗎?

這讓我想到上週提到的人生季節概念。

也許拖延就像不願意從舒適的春天進入充滿挑戰的夏天,寧可永遠待在規劃階段,也不願意踏出實際行動的第一步。


三個不靠意志力的行動策略

既然意志力這麼不可靠,那來聊聊我實驗過,真的有效的三個方法:

#1. Two-Minute Rule的魔力

如果一件事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就立刻做。

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但我發現這個規則的真正威力不在於完成那些兩分鐘的小事,而在於它訓練了我們「當下行動」的肌肉。

每次成功執行這個規則,都會給大腦一個正向回饋:「看,我說到做到了。」這種感覺會慢慢擴散到其他更大的任務上,就像肌肉訓練一樣,意志力和執行力也是可以練的。

#2. 環境設計勝過意志力

與其每次都靠意志力對抗誘惑,不如直接移除誘惑,降低選擇的阻力。

就像 Neil Gaiman,當他坐到書桌前,他只給自己兩個選擇:​什麼都不做,或者寫作​

當無聊成為唯一的替代選項時,做正事反而變得容易了。

因此,每天晚上睡前,我會花兩三分鐘整理明天要做事情的環境。

  1. 計劃 Before 1PM
  2. 不把爛攤子留給明天(Clean Up the Mess

把可能分心的東西都移走,把需要的工具都準備好。想要閱讀就把書攤開在桌上,手機放到碰不到的地方;想要運動就把啞鈴手套準備好放在啞鈴上;想要寫作就打開 ​heptabase​,開一張新的卡片。

#3. 擬辦清單(The Might-Do List

​生時間​》(Make Time)作者 John Zeratsky 的一個概念:放棄傳統的 to-do list,改用 might-do list(擬辦清單)。

傳統的待辦清單給人一種壓迫感,每件事都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但 Might-Do List 不一樣,它就像名字說的,是一堆「我可能會做的事情」。

這份清單不是用來規劃一天的,而是用來收集腦中所有的雜音。

當決定要專注某件事時,才把任務從 Might-Do List 移到日曆上。

Zeratsky 提到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把決定做什麼和實際去做兩件事分開了」。當我們不需要在疲累或壓力大的時候做選擇,就能避免走向阻力最小的路徑(也就是拖延)。

就像物理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提前做好決定,實際執行時的阻力就會大大降低。

我自己也把這個想法延伸應用成 might-write list、might-read list。


真實的掙扎與溫和的改變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執行力大師。

還是會不小心滑太多手機,還是會把重要的事情推到最後一刻。

但我發現,與其責怪自己又拖延了,不如對自己好奇吧:「為什麼我會想要拖延這件事?」

也許最重要的心態轉換是:把拖延當作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

我發現自己在下午兩點到四點特別容易拖延,但早上十二點前和晚上八點後的執行力比較好。這個發現讓我重新安排工作時間,把重要的事情放在自己狀態比較好的時段。


今天,就從一件小事開始

「明天再做」這個謊言之所以這麼有說服力,是因為它給了我們一種控制感的錯覺。

我們以為明天的自己會更有動力、更有時間、更有能力。

但真正的控制感來自於此刻的選擇。

即使只是打開一個檔案、寫下一個句子、舉一下啞鈴,都比「明天再做」來得真實有力。

下次當腦中又響起「明天再做」的聲音時,可以試著回答:

「好啊,但今天可以先做一點點嗎?」

從今天開始,試著選一件小事立刻完成。

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當下的自己其實比想像中更有能力,拖延也沒那麼好玩哈。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experimenting.

胡胡 xx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 YouTube ​Confronting my CEO coach Eric Partaker​ - 看了 Eric Partaker 關於慶祝小勝利的影片,有時候會把目標設得太大,完成後才允許自己慶祝,但這樣很容易在過程中失去動力。也許對抗拖延的關鍵不是等到完成大目標才慶祝,而是學會為慶祝每一個小小的「現在就做」的小勝利。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1

想想你現在最重要但一直在拖延的那件事: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一模一樣的情況,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2

如果我是你的朋友,跟你說:「欸,我昨天看了一個超酷的影片,講怎麼建立被動收入,我突然想到一個點子欸!」

vs. 「我昨天看了 3 小時電視,看完什麼都不記得了。」

你會羨慕哪一個朋友?

你會覺得哪一個朋友的生活比較「爽」?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Someday is the word that allows people to wait until it’s too late.(「有一天」這個詞,讓人們一直等到為時已晚。)

From 《​Someday Is Today​》, by Matthew D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