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有時候我會反問自己,什麼是我最常放棄的藉口?
答案似乎很常是「今天好累」、「今天沒感覺」、「今天不想做」。這些看似簡單的理由,常常成為我放棄一些事情的藉口。
但我也時常提醒自己,有一個說法是:「I get to do something,而不是 I have to do something。」當換個角度看待手邊的任務時,心態會變得輕鬆許多。
上週五默默來到日文 N5 的最後一堂課。
沒想到最後一堂課還拿到了全勤獎,得到了一本筆記本,真是受寵若驚。每次在課堂上被點名回答時,心跳總是加速,感覺好像快要 120 了。也不是小孩子了,還會有這麼大的緊張感,果然是典型的大寫 I 人,特別容易受到驚嚇。
後來,收到日文教室的通知,週六會舉辦免費的 N5 模擬考。
雖然內心有點抗拒,但還是硬著頭皮報名了。
週六台北風雨交加,下午出門採買,整個褲子、襪子和鞋子都濕透了。是以前的我,可能早就對晚上的考試臨陣退縮、怯陣、不敢面對,甚至會傳訊息取消。沒想到,出門後更是雷電交加,考試途中還遇到地震。這一連串的事情好像疊加成一種奇妙的挑戰。
這次我堅持了下來,考試結束後,我不禁感慨,如果我選擇放棄,那我就不會有這些體驗,而這些體驗,正是讓我克服自我厭惡感的重要一步。
對抗自我厭惡的解方
今年,我的一大課題是不再沉浸在自我厭惡的情緒中。而要解決自我厭惡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行動。
只要去做那件事,自我厭惡感就會消失。
很多時候,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事實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很簡單:設定一個小到可笑的行動,逼自己前進。
就像考試當天,可以設定第一步是「先踏出家門」,下一步是「穿上雨褲」,每走一步就告訴自己:「再往前走吧。」這樣反而讓我不想放棄,因為每一步的前進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放棄的成本。
我發現,我是那種喜歡逼自己的人。
有時候逼自己是一件好事,能突破舒適圈,但也不能太過分,避免壓力過大。我的目標是,在安全的情況下,不斷嘗試那些原本看起來有點困難的事情。
我相信每次的練習,都是在累積勇氣和踏實感,讓我在下一次面對類似挑戰時更有信心。
Mel Robbins 曾在一場 TED Talk 中說過:「You are never going to feel like it.」
她發現,我們大腦的自動反應會讓我們懶於行動。如果不在 5 秒內採取行動,我們就會回到自動模式或緊急煞車,失去動力。所以,等著「感覺對了再去做」往往是行不通的。
Nicolas Cole 在《19 Tiny Habits That Lead to Huge Results》這本書中提到,第一個習慣就是「Do what you say you’re going to do.」(做你說要做的事)。言行一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經過許多日常練習和堅持。每當我們能夠實踐自己承諾的事情,就會累積更多的信心。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要求我全勤。即使生病發燒,她也會想盡辦法讓我退燒,然後堅持送我去上課。當時我覺得自己很可憐,因為別的小朋友只要有點不舒服就可以待在家裡休息。
長大後,我才慢慢理解媽媽的心情和堅持,她希望我養成一種「全勤」的習慣。就像集點一樣,一旦中斷,重拾這個習慣就變得更加困難。
持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是最難的
我想到在《型男主廚三星夢》(グランメゾン東京 )裡,倫子主廚受訪時提到,她的目標是持續做出讓客人滿意的食物。採訪者回應:「這不是應該的嗎?」但倫子回答說:「要能持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是最難的。」
這讓我反思,或許在設定目標時,試著設定一些每天都可以實踐的小目標,而不是追求過於遠大的目標。這樣一步步累積下來,幾年後也許會有令人驚訝的變化。
努力往往需要時間來醞釀。
有時候急於看到成果,但往往那些最好的結果,都是時間與努力的共同結晶。
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当たり前のことをやり続けるのが一番難しいですよね。
要能持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是最難的。
From グランメゾン東京 by 早見倫子(はやみ りん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