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今天想來分享我上週有點糗的事情。
一如往常地搭捷運上班,好不容易擠到一個比較鬆散的地方,拿出閱讀器想好好享受一下通勤時間。忽然,我發現有一個阿婆被困在旁邊,被好幾個身材比較高的人圍住。就在這時,眼前的乘客站起來準備下車,我熱心急著伸出手指去戳戳那位阿婆。
結果咧?阿婆被嚇了一大跳,立刻大聲斥責我幹什麼,還瘋狂擦拭剛剛我戳到他的地方。我當場有點嚇到就當機了,連她說了什麼我都記不得,除了腦子一片空白,心跳也忽然加速,立刻使用前幾天工作坊裡建議的反脆弱工具——「生理性嘆息」(Physiological Sigh)來平復自己。
我一直反問自己:「我做錯了什麼?」
恐懼阻礙了善良
這是我第一次想做好事,卻換來這麼大的反彈。
說不受傷,那一定是騙人的。
但或許冥冥中有注定,當天我正在閱讀的書就是《A Year of Living Kindly》(練習善良的一年),其中的一個章節「當恐懼阻礙了善良」(When Fear Gets in the Way of Kindness)提到,人們常常因為害怕被拒絕、感到丟臉,或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對行善產生恐懼。
在生活中,不友善的行為確實會發生。
Donna Cameron 認為恐懼往往是這些行為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時,當自尊心受到威脅,可能會導致我們作出不夠友善的反應,甚至在表達善意時猶豫不決。
例如,想像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因為害怕提出的建議被拒絕或嘲笑,而選擇沈默不語,即便你的想法可能對你在乎的對象有益,但出於害怕被誤解或衝突的恐懼,你可能選擇了避免直接溝通,這種沈默或逃避有時可能會被理解為不友善,只是為了某種自我形象的保護。
Donna Cameron 在章節最後的 Kindness in Action 提出,當我們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辨識並承認自己的恐懼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有三個方法:
- 最壞的情況是? 可以問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比如,提出建議被拒絕可能會讓你感到尷尬,但記得,這樣的窘境並非不可逆轉。
- 最好的情況是? 然後再想想,最好的情況是什麼?你的建議可能會被接受,甚至為對方帶來正面的變化。
-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 專注在最好、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鼓勵自己去冒險,去嘗試。
應用這樣的心態轉變不僅能幫助我們克服恐懼,也能促進我們以更開放和友善的方式與他人互動。
換個角度去看這件事,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善意真的能幫助到別人,讓對方的一天變得更好,甚至激勵他們將這份善意傳遞下去,那不是超讚的嗎?
更體貼的表達善意
這次的事件讓我回想起高中時期在李奇英文課學到的一句話:
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己所欲施於人」。
仔細想想,這句話的概念其實很可怕,因為一個人的糖果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我認為好的東西,卻有可能害另一個人致命。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我認為很讚的,對方可能不需要或不喜歡。
我發現這次的錯誤是,我都用「我」去思考對方。
如果反過來看呢?
- 他真的有需要我的幫助嗎?
- 他沒有看到前面有空位嗎?
- 他真的有需要坐下嗎?
- 他可能一坐下就很難站起來
- 他可能下一站就到站
- 他可能喜歡站著
- 他可能⋯⋯
其實隨意想想幾個,就發現,或許他並不需要我的幫助。
說真的,我的幫助也沒有那麼「有禮貌」。
所以,行善也需要聰明和細心的觀察,才能避免無意間打擾到別人。
我這次的經歷有點糗,只能說好險也沒鬧大。
同時也教會了我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就放棄行善,如同《這是水》演說中教導我的那樣,每個人都背負著各種痛苦,如果我能再強化我的心智,更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就能為這個世界減少一點痛苦 :)
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Kindness. Easy to do. Easy not to do. Choose the latter, no one will notice. Choose the former and lives may change. (Julian Bowers Brown)
From《A Year of Living Kindly》(練習善良的一年) by Donna Came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