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上週過得好嗎?
Q3 剩下不到兩週就要結束了,希望你的 Q3 最後衝刺一切順利。
上週談到提問的勇氣,我們永遠不知道一個簡單的問題,會為人生帶來什麼樣的轉變。這週想繼續深入探討:什麼樣的問題才算是好問題?
回想起填大學志願的那段日子,我不停跳針問著身邊的人:「什麼學校比較好?什麼科系有前途?」最後我竟然放棄,直接把志願表交給家人填,像坐在副駕駛座上,眼睜睜看著別人駕駛開往我的未來,但我自己卻完全置身事外,我從來不願面對真正重要的問題,沒有問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我對什麼事情真正感興趣?」
我終於明白,問題不在於我問了太多問題,而是我問錯了問題。
為什麼問題比建議更有力量?
最近複習了 James Clear 和 Tim Ferriss 的 podcast #648。
James 提到問題(questions)與建議(advice)的差異:
問題與建議不同,建議很薄弱且仰賴情境,如果建議不符合情境,那就不是好建議,但是問題卻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適用於各種情境。
問題像是一把萬用刀,不管遇到什麼狀況都能派上用場;而建議更像是星型螺絲起子,只能轉開星形的螺絲。
舉個例子,假設正在考慮要不要換工作。
如果朋友給的建議是:「應該去那間大公司,薪水高,工作穩定。」這個建議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棒,但比起公司規模、薪水或是穩定度,如果更在乎創意的自由和工作彈性,這個建議就不太合適。
但如果問:「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會讓你覺得充滿能量?」這個問題就不一樣了,無論是誰、處在什麼狀況,這個問題都能幫助自己思考什麼才是一個會讓自己充滿力量的工作環境。
問題會根據個人情況產生不同的答案,但都是能推進自我探索的答案。
想想看,當別人給建議時,是不是有時會想「蛤,在說什麼喵喵?」
但如果換成問題,反而能好好思考為什麼對方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無論是被問題一針見血刺穿,或是有點踩到尾巴的微疼痛感,或是恍然大悟的感覺,問題都像是一種自我測試,不斷檢驗對生活中事情的想法和認知。
想像一下,當面臨工作壓力時,如果有人說:「你就是太完美主義了,放輕鬆一點就好。」這個建議聽起來有道理,但你可能會想:「說得容易,但就是沒辦法放輕鬆啊!」然後繼續糾結。
但如果問:「你覺得什麼情況下,會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滿意?」延伸思考如何設定衡量標準,進而找出屬於自己工作滿意度的平衡點。
好問題分享:James Clear 的三個核心提問
Podcast 中 James Clear 提到定期回顧時會反思的問題:
1-方向性問題:「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追求什麼?」
有時人們最在乎賺錢,有時則最在乎自由時間,有時則最在乎創意產出,但這個答案可能隨時間改變。
今天最重視的東西,跟五年前或十年前可能不同。
比如說,剛畢業時可能最在乎的是薪水,希望趕快累積財富。但當有了一定積蓄後,可能發現自己更想追求學習機會,選擇能夠快速成長的工作環境,即使薪水不是很高。
2-能量檢視:「這個活動讓我充滿能量還是消耗能量?」
有些人覺得多人開會很消耗能量,但發現一對一的深度討論反而讓人充滿活力。了解這點後,就可以主動減少不必要的大型會議,增加更多有意義的個別對話。
理想情況下,盡量把時間花在讓自己充滿能量的人事物上,適度遠離那些消耗自己的人事物。
3-注意力審視:「我給予這件事的注意力,是否符合它的真正重要性?」
當人到了三十歲,會感傷二十歲時浪費了太多時間在不重要的人事物上,四十歲則感傷三十歲,以此類推。
有個有趣的方法是召喚 85 歲的自己(The Solomon’s Paradox,想像那時候的自己會給現在的自己什麼建議,重新把注意力拉回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定期檢視並修正方向,避免重複同樣的遺憾。
比如說我自己,有時候也是停不下來看手機和漫畫(感受到電子報寫不完火燒屁股的自己想殺人),但其實往理想生活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能多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目標上,而不是這些容易分心的東西,相信會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簡單的好問題:三次為什麼的自我探索
除了 James Clear 的三個問題,還想分享一個看似基本但需要練習的方法:三次為什麼。
問一次為什麼,回答後再問一次為什麼,回答後再問第二次為什麼。
這個方法能幫助自己深入了解到底為什麼想做現在這件事情。
比如:
- Q: 為什麼我要寫這篇電子報? A: 為了分享關於提問的想法。
- Q: 為什麼我想分享這個想法? A: 因為我覺得這對世界上的某個人會有幫助。
- Q: 為什麼我認為這很重要? A: 因為我希望能幫助到未來的自己,也希望讀者練習問問題。
每一層的為什麼,都能朝真實的動機更靠近。
這週不妨試試看吧,選一件最近在思考的事情,用三次為什麼來深入探索,不用給自己壓力一定要找到完美答案,就當作是一個有趣的自我探索實驗。
結語:多練習問問題
學習問出好問題,就像學習游泳一樣。
剛開始可能會嗆到水,但慢慢練習,某一天就能在水裡自在悠游,相信每一次的提問和反思,都在累積經驗值。當慢慢掌握了提問的技巧後,與他人互動時也會更容易問出好問題。
你有過這種感覺或經驗嗎?
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很厲害的人,心裡有好多問題想問,但話到嘴邊卻不知道要問什麼,或是問出來的問題很普通表面,錯失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一個有豐富經驗的人,通常對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和犯過的錯誤都很清楚,如果能問出真正有深度的問題,不僅能獲得珍貴的建議,也會讓對方覺得這次對話很有價值。
James Clear 曾提到:「每個行動都是為想成為的那種人投的一票。」
當開始問更好的問題,就在為更好的自己投票。
祝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胡胡 xx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 IG Reels - 這週想分享一個關於「跨時空對話」的創作,YouTuber / 攝影師 Conor Nickerson 在 2017 年 20 歲時,把成年的自己後製進童年照片裡,創造出「和小時候的自己一起玩耍」的影像。
剛開始他只是想挑戰修圖技巧,沒想到在網路上引起巨大迴響。隨著時間過去,他開始理解這個創作的深層意義:也許內心深處真的很想和童年的自己對話,聽聽那個小男孩想說什麼。
看完這個分享,我開始想像如果能問問不同年紀的自己,他們各自最在乎什麼。
5 歲的自己可能會想:「為什麼不多玩一點?為什麼要這麼擔心媽媽生氣?」
未來 10 年的自己可能會想:「關係比成就重要,健康比忙碌重要。」
80 歲的自己也許會笑著說:「那些讓人焦慮的事情,到最後都不重要了。」
若讓不同年紀的自己來檢視現在的生活,他們各自會給出什麼樣的建議?有時容易被當下的焦慮綁架,也許偶爾召喚不同年紀的自己來對話,會讓我們重新看見生活的全貌。
如果想試試這種時光對話,康納還貼心地分享了完整的修圖教學過程(How I Went Back To My Childhood - Full Photoshop Process - YouTube)。
⌥ Workshop 推薦 - Ali Abdaal 的 Autumn Reset Workshop ,Q3 接近尾聲了,這週六 (9/20) 有免費季度回顧和訂定目標的工作坊,跟我一起加入吧~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我會做什麼?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我們不一定需要名師指導才能練就這種技巧。每天我都會想到這本書裡的受訪高手,問自己各種問題,比如「麥特.穆倫維格會怎麼做」或「賈寇會怎麼說」。
From《人生勝利聖經》by Tim Ferr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