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差別只在每個人對待時間的方式不同。——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游舒帆

每個人都有一天 24 小時,一年 365 天,而你理想的一天是什麼模樣?

我理想平常的一天是,精神抖擻醒來,看著鏡中的自己微笑,刷牙洗臉,泡杯咖啡和吃頓豐盛早餐,悠悠換件衣服,準備出門上班。充實有幹勁的工作,中午品嚐準備好的便當,下午衝刺完成待辦事項,關機,回家享用晚餐,邊關心社會新聞和朋友近況,把握剩餘夜晚創作和學習,結束一天。

但是星期一不一定會和星期二完全相同,當然也不會和週末一樣。仔細想想其實生活是以一週為單位規律性循環,如果想掌控自己的每一天,可以從規劃一週開始。

這週想聊聊「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用時間區塊排出渴望生活。


什麼是「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

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的概念很簡單,用一週作為時間軸計畫每天做的事情,根據日常生活、個人或工作上的計畫進行時間劃分,打開 Google 日曆填上理想的活動,例如:

  • 7-9 點準備上班
  • 20-22 點學習
  • 星期五晚上是放鬆的電影之夜

如何規劃「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

設計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的模板,例如星期一是衝刺日,就把有挑戰性的工作安排在這一天,避免被安插在精神比較不好的時段。

首先思考接下來三個月預計的活動是什麼,我建議用三種方式規劃時間區塊:深度工作 vs 淺薄事務、充滿活力 vs 榨乾精力、務實 vs 不切實際。

1. 深度工作 vs 淺薄事務:深度工作和淺薄事務的不同,《與成功有約》裡提到的緊急重要四象限,又被稱為艾森豪法則,依序應該要做 (1) 緊急且重要的事 > (2) 不緊急且重要的事 > (3) 緊急且不重要的事 > (4) 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這就是深度工作和淺薄事務的分界,尤其二和三的次序常被搞混。

  • 深度工作:例如思考合約內容、思考商業模式、規劃年度目標。
  • 淺薄事務:例如回覆 email、整理桌面、整理待辦清單。

2. 充滿活力 vs 榨乾精力:在填上行事曆的活動前,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做這件事會讓我精力充沛還是意興闌珊?」盡量選擇能感到興奮,迫不及待想做的事情。就像 Derek Sivers 說的,決定要不要去做某件事前,如果腦中不是浮現 Hell, yeah!,那就對它說 NO。

3. 務實 vs 不切實際:如果不是一個晨型人,忽然決定超早起,何嘗不是一種折磨。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並非遙不可及或不切實際,你必須選擇真正的理想活動,取決於過往生活的運作方式,計畫理想的一週。


「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兩大好處

1. 計畫睡眠: 每天晚上 10 點,我會收到準備關機上床的通知,告訴我要收尾了。

想要每天精神飽滿,不是設定早起的鬧鐘,而是早點上床休息。

Eightsleep 的創辦人 Alex Zatarain 和 Matteo Franceschetti 談到現代人忽視睡眠的重要性,有些人會說他們好需要一個假期,工作真的很累,但 Matteo 反說實際上他們需要的是每天多睡一個小時,一週就能多睡七個小時,試試三個月後,一定會發現每天都很有精神。

2. 保護時間: 當規劃出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的活動,就能快速分類,迅速掌握活動該長在哪個時間區塊上,例如深度工作的創作時段,關閉手機通知,甚至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保護專注有幹勁的時間。


為什麼嘗試「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

我意識到我不欣賞自己的某些生活方式,每天都有很濃的自我厭惡感。

以前一到週五,我會看漫畫或影集到深夜,週六睡得很晚,起床後不知道該做什麼,只好一直滑手機,渾噩到星期天晚上才驚覺,整個假日沒了,捨不得入睡,又一路滑手機到兩三點,星期一上班又生不如死。我才發現,我不想要這樣的循環。

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很簡單,它讓我更珍惜每天的時間。

開始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的練習後,我會在每天安排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就會對每一天感到興奮。在假日固定選件一直想做的事,例如爬山、拍鳥、看想看很久的書。當能預見接下來的一週如何挑戰自我,有各種事情值得期待,每天都很棒,就能讓自己定錨下來,不再為沒做的事或逝去的時間感到焦慮。

如何讓今天和別的日子不同?創造儀式,創造儀式感,創造新的日常,充實的七天=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

Have a great week!

hu xx


這週遇到的酷東西

Facebook Post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作者吳珊珊,她在臉書上提到與伴侶的相處之道和對婚姻的看法,好喜歡他們的對話,愛就是不限制對方,共勉之。

「大家都說你很好,給我那麼多自由。」

「太太,那些大家或許要弄清楚,我沒有給妳自由,自由本來就在妳身上,我只是沒有剝奪。


本週金句

應對你重視的事情時當個天才,不重要的事情則懶惰一點。

——《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 by 康卓拉・阿達奇(Kendra Ada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