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上週過得好嗎?

前一期聊了創作者與管理者兩種工作模式,提醒我工作的平衡其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不是蹺蹺板的兩端,而是要在不同模式間有意識地切割,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今天想延續這個思考,聊聊另一組看似對立的行為:consumption 與 creation。


我中了高生產力很深的毒

最近又看了 Ali Abdaal 的一支影片 ​The Consumption Trap - How to Finally Lock In​,想特別來聊聊「consumption trap」這個概念。

我一直自認為是一個很熱愛學習的人,但看完影片後我發現,會不會其實我只是個被各種 ​productivity p*rn​ 吸引,享受那種「啊~我又學到新知識了」的虛假快感,除了不停接收接收接收,卻沒有對應的輸出。

驚覺,我是個生產力內容上癮者。

啊~中了高生產力的毒!

回想這個毒最初應該是從 2008 年瘋狂看 TED Talk 開始,到後來追各種 YouTube 頻道、Medium 文章、Podcast 節目、Twitter 串文⋯⋯,每看完一個影片或一篇文章、讀完一本書,都會有種「耶被我學到了」的集章虛榮感,好像又得到一張好棒棒貼紙,而我非常熱衷此道,渾然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但就像 Matt D’Avella 在影片中提到的尷尬時刻,​看著幾本手邊的書封,卻完全想不起這本書在講什麼​,或是相反,看到 Ryan Holiday ​幾乎膝反射地用一句話介紹他讀過的三十本書​

我才意識到一個殘酷的事實,我不停被動地吸收別人的創作,卻沒什麼輸出

就像學日文時狂看日劇,好像很認真,其實只是被動地接收台詞,呼嚕嚕的聽過去。看完一季又一季,日文程度還是沒什麼大變化,因為從來沒有主動輸出或是練習。


14:1 吸收和創造的失衡

Ali 在影片中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

一般人每週花約 28 小時吸收別人創造的內容,但只花約 2 小時進行自己的創作活動。

consumption 與 creation 的比例是 14:1。

嚴 重 失 衡。

我蠻喜歡英文 consume 這個字的多種含意,一個是吸收,另一個則是消費。

就像選擇吃什麼食物會影響身體健康,選擇吸收什麼內容也在塑造你的精神世界,如果只進不出,最後可能會淪為資訊的囤積者。

Ali 說得很直接:「想想你欣賞的任何人,你景仰他們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創造了什麼,而不是他們看了什麼、讀了什麼。」

沒有人會因為看完一千本書而被記住,人們被記住是因為他們寫了書、畫了畫、作了曲,或是​連續 90 年寫日記​


從日文月曆開始的創作實驗

意識到這個失衡問題後,我開始刻意練習增加 creation 的比率。

又回到學日文,我發現日文的日期真的很難記,尤其是一到十日。

原本想印月曆來每天看,我之前是用子供の習い事図鑑的​ひらがなこどもカレンダー​,但要從網路上找到從星期一開始、又有日文標示的月曆簡直比登天還難,如果用以拉自己排版又太累,我並不享受那個過程。

於是我決定和 Claude 一起開發一個​日文月曆生成器​

這個小工具可以自動生成任何月份的月曆,支援日文、英文、繁體中文三種語言切換,還能選擇從星期日或星期一排序,還可以 ctrl c 複製貼到 excel 使用。

第一個版本開發過程只花了週末一個下午,而帶來的成就感遠超過看十支教學影片,椰。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原來要用 JavaScript 才能處理複雜的日期邏輯,再搭上一個簡單的使用者介面,還有如何使用 GitHub Pages 部署網頁。

這些嘗試所累積的經驗,都是被動看影片永遠學不到的。


為什麼創作讓人更充實?

Ali 的影片裡有段話特別打動我:

刷了幾小時 Instagram 後,你真的感到充實嗎?追完整季 Netflix 影集後,你真的感到滿足嗎?

相比之下,每當我完成一篇電子報、做出一個小工具、寫完當天的日記,那種充實感完全不同。

有一種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的感覺,雖然其他人可能沒有什麼感覺哈。

這種從無到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感,是任何被動吸收都無法比擬的。


結語:從被動接收到主動輸出

這篇文章不是要你完全停止吸收內容,那不可能也沒必要。

而是提醒,尤其我自己: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真正稀缺的不是內容,而是創造力。真正的自由不是可以吸收任何內容,而是有能力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下次打開 YouTube 或 Netflix 前,問問自己: 「今天我 create 了什麼?」

如果答案是還沒,那就先去 create 吧。

哪怕只是寫一行日記、隨手塗鴉、或是寫一段程式碼。

漸漸讓 consumption 與 creation 的天平,稍微往 creation 那邊傾斜一點。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creating, not just consuming.

胡胡 xx

PS. 時間過好快,下週就是連續寫電子報兩周年了,照往例會寫一篇周年特輯,我會分享更多這兩年寫作帶來的改變,也歡迎閱讀去年的回顧​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IG Reel - 這週看到一個​短影片​,Kano 提到如果想在創作上突破瓶頸,就必須停止像觀眾一樣觀看,開始像創作者一樣觀看。

有時候會習慣被動滑手機吸收別人的內容,容易陷入跟其他創作者比較的迴圈,真正的能有所改變的,是將思維從「比較」轉為「有意識的分析」,是什麼元素讓這個內容如此吸引人?我希望觀眾產生什麼情緒?

這完全呼應了這週電子報的主題 consumption vs creation。

與其無意識地接收內容,不如有意識地吸收,從創作者角度開始尋找靈感,當開始主動思考而非被動接收,觀看內容本身就變成了創作的養分。

Twitter / X

take pride in what you built, not what you consumed. — ​Cheng-Wei Hu (@HcwXd) ​Aug 4, 2025​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誠實地問自己,追求知識是為了真正的進步和成長,還是為了獲得「我很努力學習」的自我感覺良好?

想像一下,如果下一秒鐘,所有的社群媒體、影音平台都消失了,我會用那些時間做什麼?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Which would you rather be? Someone who hasn’t created anything in years because you’re so busy consuming? Or someone who hasn’t consumed anything in years because you’re so busy creating?

From 《​​How to Live​​》(or read it online: ​Here’s how to live: Create​), by Derek S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