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上週過得好嗎?
不知不覺間,兩年了。
已經連續寫了兩年的電子報,累積超過一百篇。如果能搭時光機回到兩年前告訴當時的自己,我想那個三分鐘熱度的我一定不會相信自己做得到。
想跟你分享這兩年來寫作路上的發現和改變,今天的內容會有點多有點長,請隨興的滑動或是跳過不讀。
為什麼要回顧週更兩年?
比起那些寫作十年二十年的前輩,週更兩年根本是蹣跚學步。
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分享這些心得,畢竟兩年聽起來沒有多久。
但我很喜歡朋友說的比喻:
難道爬山一定要爬百岳才能分享心得?在家附近的步道健走不行嗎?只走了 0.5 公里,就不能分享目前的感想嗎?
這個比喻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線、步伐和節奏,重要的不是走了多遠,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麼。
兩年前的我並不知道寫作會帶給我什麼,老實說,只是有股莫名的衝動,想記錄生活中的觀察和思考,想練習好好表達,想逼自己做一件有點困難的事情,我一向很憧憬能堅持不斷做某件事情的人,希望自己也有一件和 consistency 相關的事情。多種想法和情緒混合在一起,揉合成一個決定,連續週更電子報吧,不要停,不要放棄,不要再斷更的念頭從模模糊糊轉而清晰。
以前的我容易焦慮、急躁,對很多事情都有意見卻不知道如何好好表達,寫作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情緒的出口,現在回頭看,這個看似隨意的決定,不僅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讓我學著與自己對話。
回顧的意義不在於展現成果,而是盤點這段路程中的收穫和轉變,因為如果沒有刻意去記錄反思,很容易忘記曾經的努力和那些微小但重要的時刻。
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寫作過程很像嘔吐(抱歉了正在用餐的讀者)。
就是一股腦地把腦中的東西吐出來,再慢慢清理整理。這個比喻聽起來很粗俗,但我覺得很貼切。就像身體需要排除不適合的東西一樣,我的大腦也需要把那些混雜的想法、情緒、觀察全部吐出來,好像才能大口好好呼吸。
這兩年間,逼自己每週寫電子報,養成無時無刻都在記錄想法的習慣。
走在路上發現有趣的事、聽到朋友的一句話、讀到書中的某個概念,甚至是搭大眾運輸時觀察到的人際互動,都會成為我想寫下的素材。有時思緒超載,寫字打字都跟不上思維的速度,滿腦子都是想分享的概念和故事,那種感覺很像是思緒塞車了,所有想法都在腦中排隊等待被寫出來。
感謝今天的科技讓記錄變得更容易,我可以和 AI 討論模糊的想法,用手機錄製語音筆記來整理思緒,快速捕捉靈感而不必拘泥於打字的速度限制。這樣持續書寫記錄的過程,最大的收穫是讓我變得更願意觀察世界,更願意去察覺生活中那些平常會被過去的我忽略的細節。
時程上的改變:分離寫作與編輯
兩年間最大的轉變是,分離寫作和編輯的時間。
一篇電子報大約需要四到六個小時完成,有時甚至更長。從最初的靈感搜集、反覆構思架構、實際動筆寫作,到最後的編輯修改,每個環節都不是很輕鬆。
以前寫作的方式完全是臨陣磨槍上戰場,甚至我懷疑有磨槍嗎:
最快是前一天才開始動筆,經常是要發送的當天早上才匆忙寫完,馬上上傳寄出,永遠在趕死線。在這種急迫的時間壓力下,寫作跟編輯時間完全重疊,一邊寫一邊修改,一邊懷疑自己寫的內容是否夠好。這種狀態下,完美主義就會趁虛而入,讓我在「再改一下吧」和「算了就這樣發吧」之間無限掙扎,很難按下那個寄送鍵。
直到學會 FBR (Fast Bad Wrong) 寫作法,才徹底解放了我對寫作的焦慮。
這個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初稿一定極爛無比,別掙扎了哈,但重點不在於第一次就寫得完美,而是要盡情地把腦中的思緒全部倒出來,即使辭不達意、邏輯混亂、錯字連篇也完全沒關係。初稿的唯一任務就是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和想法,不要在猶豫和修改中消失。
To write is to rewrite. 這句話徹底改變了我對寫作的理解。
寫作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為了重寫。
就像雕塑家需要先有一塊粗胚,才能慢慢雕琢出細節一樣,寫作也需要先有一個不完美的初稿,然後在重寫、編輯、刪減、調整的過程中,讓想法越來越清晰,表達越來越精準。
重寫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在電腦寫完後換到手機上重新閱讀再編輯,在不同載體上閱讀會有不同的感受,或是先出去散步讓腦袋放空,回來後再以全新的眼光審視文字。
我很認同 Austin Kleon 的建議,編輯工作最少要在寫作結束的一天後進行。寫作當天急著編輯不太好,大腦還充滿太多與這篇文章相關的思緒和情緒,很難客觀地判斷內容的好壞。去做做別的事情,讓時間沖淡那些創作時的激情和執著,隔天再回來編輯時,往往能看到寫作當下看不見的問題。
現在每篇電子報我都會刻意拉長寫作時間,可能兩三週前就開始醞釀和書寫,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在當天才匆忙完成。這種時間安排讓我有更多餘裕去思考、去修改、去讓文章慢慢合在一起。
學會放棄文字的勇氣
這一年來,我越來越習慣做一件對寫作者來說可能有點痛苦的事,放棄已經寫好的文字。
讀了《從沒想法到有想法的精準表達寫作術》這本書後,我學會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寫作架構,把所有文章分為三個核心要素:
- 議題(Why):為什麼要寫這個主題?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要?
- 意見(What):針對這個議題,你的觀點和立場是什麼?
- 論據(How):有什麼證據、例子、經驗可以支持你的觀點?
這個架構看似簡單,但實際運用時卻讓我回到最根本的問題:
我到底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如果連我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要寫,讀者又怎麼可能理解我想表達什麼?這個自我檢視的過程往往比想像中困難,因為很多時候寫作只是因為覺得應該寫點什麼,而不是真的有什麼重要的想法需要分享。
有好幾篇文章,已經花了數小時寫完初稿,但在編輯階段重新閱讀時,卻發現內容空洞、邏輯混亂、缺乏重點。
拜現在科技所賜,不再需要戲劇化的把整篇稿子撕掉,而是把數位筆記移到封存資料夾就好。
學習重新開始,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突破。
以前我會捨不得那些已經寫好的文字,我會覺得自己寫得真的很糟,所以才需要放棄這些文字,看著這樣的自己覺得很廢,但現在我明白,勇於放棄不夠好的文字,回到議題-意見-論據的架構重新思考,或許可以有新的發展。
這個過程很像做菜,有時候發現味道不對,與其一直加調料補救,不如重新開始,重新製作。雖然浪費了一些時間和食材,但最終的成果肯定會不一樣。
語音寫作真的很讚
大約一個月前,我開始嘗試用 Voice Notes 進行寫作,打開 Heptabase,直接對著手機把腦中的想法說出來,自動轉換成文字,直接用說的來組織想法,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打。
這個轉變帶來了奇妙的發現。
當我重新聽自己的錄音,或是看著那些被轉換成文字的內容時,我驚訝地發現自己有多少冗詞贅句,如果是手寫則不會有這些。「其實」、「然後」、「就是」這些詞彙在錄音中出現的頻率高得嚇人,幾乎每個句子都會夾雜一兩個這樣的填充詞。還有一個更糟的習慣,不斷地說「對」來填補思考的空隙。
這些發現讓我開始思考,如果能有意識地減少這些無意義的填充詞,我的口語表達是否會變得更精準、更有力?於是我開始練習在說話時留下空白,保持靜默,允許自己在組織想法時有短暫的停頓,而不是急著用填充詞來填滿空白。
有趣的是,我發現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其實很不喜歡說話時的暫停或空白,總覺得需要用聲音來填滿每一秒。但實際上,這些刻意的停頓會讓聽眾更加專注,更期待接下來要說的內容,就像音樂中的休止符一樣,沈默也是表達的一部分。
語音寫作還有另一個意外的好處,它更接近真實的思考流程。
打字時,往往會因為打字速度的限制而影響思維的流暢性,但語音記錄讓我能以接近思考的速度來捕捉想法,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自然性。
連結跳躍式思考
寫作這兩年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夠認出和練習改善一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跳躍式思考。
我的思維模式很像下跳棋,經常一下就跳三步,從 A 想法直接跳到 D 結論,跳過了 B 和 C 的邏輯推演過程。在我的腦中,這個跳躍是自然而然的,因為那些中間步驟對我來說太明顯了,不需要特別說明。但對讀者來說,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缺乏明顯的邏輯連結,會容易讓他們感到困惑,怎麼突然就跳到這個話題了?剛剛有提到這個嗎?
現在我開始學習當一個段落檢查員,留意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結處是什麼。就像火車車廂一樣,每節車廂之間都需要有一個連結裝置,如果連結處做得不夠堅固不夠牢靠,車廂就會在行進過程中分離,燈愣。文章的段落也是如此,如果有明確的過渡句或邏輯橋樑,就能讓讀者順暢地從一個想法過渡到下一個想法。
當一個段落結束,我會停下來問自己幾個問題:「讀者看完上一段後,會想到什麼?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資訊才能理解下一段的內容?我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脈絡讓他們跟上我的思路?」
也是因為現在把寫作與編輯時間分開了,以前急著寫完就發布,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仔細檢查這些細節。現在有了較長的編輯時間,才能重新審視文章,發現那些對我來說理所當然,但對讀者來說可能不夠清楚的地方,重新移動拼接段落。
雖然我還沒有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檢核標準來評估,但至少我現在有了這個意識,知道要去關注這個細節。
我想就從初階檢查員開始吧,慢慢來。
面對退訂的沮喪
今年初發現有人退訂時,我非常沮喪。
當時寫:「晚上我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開始質疑自己,我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為什麼要寫電子報?然後讓別人退訂我?然後我再被影響?再躺在床上難過?」
為什麼要製造這些麻煩?很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
剛好在 Ryan Holiday 的 Daily Stoic 其中一期〈When you stop caring what others think〉獲得一些不同的想法(可以從這讀我的 google 文件備份):
We all want to be liked. We want the acceptance of our peers. We want to be chosen. We want the stamp of approval—from the critics, from the crowd, from the market.
“If you are ever tempted to look for outside approval,” Epictetus said, “realize that you have compromised your integrity. If you need a witness, be your own.”
我也蠻喜歡最近曼尼寫的這篇〈[電子報] 我的天使投資人|創作者的心性|米哈游的 AI 戰略|最值得上的一門課程〉裡提到「如果你也想要創作,這篇也許對你有幫助」的這個段落:
我常覺得創作者跟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就像談一場戀愛。戀愛通常沒有對錯(除非涉及犯罪行為),只有適不適合。面對不適合,唯一推薦只有分手,且越快越好。還可以去愛的人,數量與機會絕對都遠超不愛你跟無法愛的人。
我想,生活在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需要常練習的一個重要心態是,適時放棄別人對你的想法或看法,無論那個人在你生活重要與否,因為當把評價喜歡與否的權力交給別人時,勢必會影響你做真正喜歡的事情。
想對一年前的自己說什麼
如果能夠穿越時空,對一年前的自己說幾句話,我想我會說:「你好像又變了很多:)這樣很棒,希望你越來越喜歡自己。」
一年前的我是個容易氣餒的人,很容易因為小事而不開心,對周遭的人事物經常帶著一種莫名的煩躁和不滿。那時的我就像一個繃緊的彈簧,隨時可能因為一點小刺激就彈起來。我會因為車廂裡有人打噴嚏太大聲而惱怒,會因為別人的一句無心話而悶悶不樂,會因為計畫被打亂而整天心情不好。
我一直回想起一個說法:
如果你是一個錘子,你就會覺得世界上到處都是釘子。
我過去總是戴著一副批判的眼鏡看世界,專注於尋找問題和不完美的地方,而忽略了那些美好和值得感激的事物。
但當我開始放下成為錘子的執念,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周遭的人和事時,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開始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讓他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那個大聲講打噴嚏的人,可能忍了很久才打;那個有點煩人的人,可能正承受著我看不見的壓力;那些打亂我計畫的突發狀況,可能正是生活給我的另一種可能性。
在這兩年的寫作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很努力地在練習一件事,讓心情變得平靜穩定,不要輕易被外界的波動影響。不是說要變得冷漠或麻木,而是學會在情緒被觸發時,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這個情緒背後反映了什麼?我可以選擇不同的回應方式嗎?」
寫作成為我情緒管理的重要工具。
當把那些想法和感受寫下來時,它們就不再是困在腦中的混亂雜音,而是變成可以被檢視、理解、甚至重新詮釋的隻字片語。透過文字,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學會了在情緒的風暴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這一年來,我寫了很多自己很喜歡的文章,附在信件最後:)
它們記錄了這些日子的成長軌跡,也成為回顧和反思的重要素材。我知道寫出來這些道理或想法,並不代表就能完美地應用在生活中。人性的複雜讓我經常明知道該怎麼做,卻還是會陷入舊有的模式。但至少現在我有了這些文字作為提醒,在迷失方向時可以回來重新閱讀,重新找到一些心情平靜時所在意的事情。
為三年後的自己做決定
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也經常用來提醒自己:
現在的你是三年前你所做選擇的結果。
回顧三年前的我,那時也有寫電子報,但是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寫,也沒有養成每日寫作的習慣。
三年前的我如果看到現在的自己,可能會很驚訝:「原來我可以變成這樣的人!」而現在的我,正是那時候一個個小決定累積出來的結果。
我常常會想,今天的決定會影響三年後的我,五年後的我,甚至十年後的我會是什麼樣子。不是要給自己壓力,而是想練習培養長期的規劃,為未來種下幾個期望的種子。
有時候,當我想要跳過運動、偷懶不寫作、或是沉溺在無意義的滑手機或看電視時,我就會想到這段話。
如果我選擇偷懶,三年後的我會感謝現在的這個決定嗎?如果我堅持下去,未來的我會得到什麼?
大多數時候,這種思考會推動我做出更好的選擇。
與其躺在床上滑 IG 看那些小廢片,不如再寫十五分鐘吧,為下週的電子報多準備一些。與其在深夜追劇到很晚,不如早點睡覺,讓明天的自己有更好的精神狀態。與其抱怨某個困難的狀況,不如花時間想想如何應對這類看似機歪的挑戰,幻想自己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我相信,用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用寫作去記錄思考,用反思去調整方向,這些看似微小的練習,會透過時間的複利,讓未來的我變得更豐富、更有智慧、更有能力去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就像《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說的複利效應:
如果每天只進步 1%,一年之後就會進步 37 倍。
雖然這個數字好像有點誇張,但我相信微小的改善,透過時間的積累,會產生驚人的變化。
所以我想選擇往那個「好一點點」的方向前進,不求每天都有巨大的突破,只求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好一點點。這種心態讓我不會因為進步緩慢而沮喪,也不會因為偶爾的退步而自責,而是能夠持續地在這條成長的路上前進。
結語:寫就對了
前陣子去聽了朋友的演奏會,他吹奏著舒曼的作品,好好聽喔。
我對古典音樂一知半解,但我知道光是要在台上吹奏一段十到十五分鐘,總時長將近兩小時的音樂,光從體力上來說就十足令人敬佩。看著他在台上專注演奏的樣子,我想到了寫作。
寫電子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做這些事的初衷本來就不是追求輕鬆,而是追求不同於原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想要做一些事情,讓自己和另一個理想的生活靠近。
如果持續寫作是件很簡單的事情,那世界上就會有一堆人在做這件事情了。正因為它需要不停地投入、不斷練習書寫和修改、面對挫折,所以才顯得珍貴特別。如果想要寫出好的文字,好好地表達出心中的想法,堅持不斷的寫作輸出是不容妥協的,勢必要做。
寫就對了。
連續週更兩年了,最大的收穫不是技巧的提升,而是心境的轉變。從一個急躁易惱怒的人,慢慢學會觀察、思考、表達。從害怕被拒絕,到接受退訂也是創作路上的一部分。
如果你也在某個領域默默耕耘,不管是寫作、運動、學習新技能,請相信累積的力量。不用跟別人比進度,專注在自己的步調上,每天好一點點就夠了。重要的不是一開始就做得完美,而是願意開始,然後持續下去。
感謝這兩年來陪伴我的每一位讀者,期待未來繼續在這條路上與你們相遇。
謝謝你讀到這邊,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writing.
胡胡 xx
我喜歡的過去幾期電子報
當遇到不順的時候會回去讀
當寫不出電子報的時候會回去讀
想建立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
建立習慣
- 培養每日習慣力
- 馴服注意力這隻瘋狂小狗
- 忒修斯之船:不知不覺,現在已經不是以前的自己了
- 打造我的理想早晨:每天多一點期待的練習
- 打造我的理想夜晚:不再在疲憊裡結束每一天
- Before 1(pm) 介紹篇:專注一件事勝過忙碌一整天
- Before 1(pm) 實踐篇:我如何在午餐前就有滿滿成就感
- No Zero Days:今天我只進步了一點點點點點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如果你也想開始一個新的嘗試,什麼阻止了你開始?這些阻礙真的那麼重要嗎?為什麼?如果把這個困擾分享給八十歲的自己,他會告訴你什麼?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說到底,我們之所以要「沉思」,最終目的不過都是要認識自我而已。
From 《沉思錄》,by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