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謝謝大家上週的回信與安慰。

上週我在電子報裡聊到被退訂的沮喪心情,沒想到收到很多溫暖的回應,「退訂是對方的損失,不是你的。」「對方可能正經歷什麼,不是你的電子報不夠好,而是他的處境需要先淨空。」「能承認自己的脆弱,其實就已經很強大了。」

這些話讓我深深感受到,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這樣的情緒裡掙扎。

真的謝謝,謝謝你們 (╥﹏╥)


四月悄悄展開,我也正慢慢進入 Q2 的節奏,邊回顧前三個月,邊構思接下來的 12 週目標。這段時間,我重新想起一個簡單卻非常有力量的概念「No Zero Days」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 Ali Abdaal 的電子報裡。他提到這個來自 ​Reddit 的回覆​,用戶 ryans01 在回應一位對生活感到失落的網友時,分享了他心中生活的四大原則:

  1. No more zero days(不要讓一天進度為零)
  2. Be Grateful to the 3 You’s(感謝三個自己)
  3. Forgive Yourself(原諒自己)
  4. Books and Exercise(書與運動)

這四個原則簡單、直接,但卻非常實用。我決定把它們當作這期電子報的主軸,也當作我接下來生活與目標的提醒與練習,記錄下來,也分享給你。


1. No more zero days

「No Zero Days」這個概念其實非常簡單:「不要讓一天的進度是零。」

不是說每一天都要拚命做很多事,而是要讓每一天都至少前進一小步。只要是前進,不論多小,都好。

我很喜歡這個生活態度,因為我太容易陷入一種~今天就先耍廢一下好了~今天就放過自己好了~的心情,有些日子,一躺上床就再也不想起來,就連拿筆記本出來寫個句子都覺得困難。

但當一整天真的什麼都沒做,心裡又會有一種微微的空洞感,像是離理想中的自己又更遠了一點。

No Zero Days 對我來說,不只是個提高生產力的策略,更像是一種簡單且堅定的自我提醒:你可以不用逼自己做到最好,但不能什麼都不做

每天都要做一點事,一點點點點點也可以。

真的很小也沒關係。

如果今天完全沒運動,那就做一個深蹲、舉一下啞鈴、伸展一下肩膀、轉轉脖子;如果今天沒寫作,那就打開筆記本,記下一個關鍵字就好;如果今天沒閱讀,那就翻開一本書,看看標題也好。

這些小到不行的行動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們就是與「什麼都沒做」之間的分水嶺,而這條界線的另一端,就是那個每天願意一點點靠近理想生活的你。


1-1. My No Zero Days

最近,我開始實驗一種快速寫作的方法,我稱它為 Writing Sprint,給我一種滿滿寫作的衝刺感。

當發現只剩幾分鐘就要轉換到下一件事時,我會立刻打開 ​Heptabase​,把腦中閃過的想法快速記錄下來。例如,午餐前的十五分鐘,我會來個快速 braindump,再利用剩下的時間整理桌面。這些小片段的時間往往被忽略或是被浪費,但其實它們是意外高生產力的時刻。

以前我常會錯過這些時刻,因為我的手總是不小心滑手機,滑幾則訊息、點幾個連結。等我回過神來,原本想記錄的靈感就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某個我根本不關心的演算法推播。

Mel Robbins 曾提到,現在的科技早已不是為了讓我們更快樂而存在,它的本質是設計來「偷走我們的注意力、偷走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精力」。

她在節目裡談到如何反向偷回自己的注意力、時間和精力,其中三個主題我非常喜歡,分別是:​設計早晨習慣​​規劃夜晚儀式​,還有利用​一週的時間框架​來重新設計生活。我非常喜歡這三集,過陣子再和你分享我的心得,推薦你先去聽聽看。

回到 No Zero Days 這個主題,James Clear 曾說:「​你現在的行動,正在塑造你的未來​。如果想得到想要的結果,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穩定的行動。」而 No Zero Days 的核心,就是確保每天都有哪怕是一點點的進度。

我還記得 Steven Bartlett 曾說,​每個人一週只有 112 個時間籌碼​。你把這些籌碼花在哪裡,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No Zero Days 讓這個選擇變得簡單,不必想進度多快、成果多好,而是建立一種心態,只要確保今天有做一點點,無論那是多小、多瑣碎,它都算數,都值得。

我自己打算把這個觀念應用在學日文這件事上。其實我進度一直很慢,有時甚至會故意不打開筆記本,好像一打開就得面對「自己又沒進步」的事實。但如果我每天都只學一個單字、聽一分鐘的影片、抄一句日文句子,也許長期累積下來,未來的我會感謝現在這個沒放棄、哪怕只做一點點點點點的自己。

No Zero Days,不是逼自己完美執行,不是激烈的鞭策,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停下來,試著再堅持一下下。

接下來,我要試著把這個概念應用在日文學習上,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然後持續下去。


2. Be Grateful to the 3 You’s

Reddit 上那篇貼文裡,ryans01 提到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觀念:「Be grateful to the 3 You’s(感謝三個自己)」:過去的你、現在的你、還有未來的你。

有時候,我常會覺得孤單,覺得沒有人懂我、沒有人陪著我走過某些艱難的時刻。但事實上,每個人其實有兩個最值得信賴的朋友,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

首先,先感謝過去的你吧。

是昨天的你願意早點睡,今天的你才沒有一醒來就想要一頭撞死,或是思考到底要不要請假,而是神清氣爽地開始新的一天。是幾天前的你願意替今天準備好早餐,讓你可以順利出門。甚至是幾個月前的你,開始了一個自己不確定能不能完成的計畫,讓現在的你正在經歷轉變。

你現在所享受的每一個成果,其實都是過去的你為你做的。

接著,為未來的自己做點什麼吧。

如果現在感覺起來有點懶、有點累、有點想耍廢,不妨想想那個明天要早起的你、下週有電子報要發出的你、或是幾年後想讀日文小説的你,他們正在等這個「現在的你」做點什麼。

因此,透過這種「過去—現在—未來」的視角轉換,就不會只看到現在的疲憊或懷疑,而是能看見整個過程裡那個堅持、願意努力一點點的自己。這種時間感的轉換,不只能對自己多一點理解和寬容,也更能信任自己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現在不夠厲害,做得不夠多,不夠完美,覺得常在原地踏步,那就試著對昨天的你說聲謝謝,然後,替明天的你做一件小事,這樣就夠了。


3. Forgive yourself

在這四個原則裡,對我來說最難、但也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原諒自己」。

我其實很習慣對自己很兇。

有時候只是一個小錯、一點偷懶,腦袋裡的唱衰魔人就會跳出來開始指揮、拍桌子、在腦海裡尖叫:

「你怎麼又沒做好」

「你根本沒資格說你有努力」

「你就是爛爛爛」

有時候甚至連說出口都不用,光是腦中那一小段自我對話,就已經夠把我打進深淵。

有時候會以為,只要狠狠罵自己,下一次就會更好;但現實往往相反。越是羞辱自己,越是讓人失去行動力,因為沒有誰能在充滿指責的環境裡,長出信心。

我開始學習,用一種比較溫柔的方式和自己相處。不是縱容自己,而是承認:「我真的已經盡力了。」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需要很大的誠實和勇氣。因為你要先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才有辦法真正放過自己。

Brené Brown 在《​我已經夠好了​》裡提到,培養同理心的第一步,就是告訴自己「對方已經盡力了」。那如果我能把這句話,也用在自己身上呢?

當沒能如願完成今天的計畫、沒能控制好情緒、沒能如期打開那本書,不代表我是失敗的、我是不好的。可能只是今天真的比較累,可能只是這一週有點混亂,也可能只是需要休息一下。

我不是機器。

不是每天都能一樣好,一樣有效率,一樣穩定。

承認這件事,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更真實的面對。

原諒,是放下過去的自己,也是給未來的自己多一點希望。原諒不是說「我這樣就好」,而是說「我會繼續,但我也願意給自己喘口氣的空間。」

所以,當下一次又想對自己說重話之前,試著停一下,問自己:「我已經盡力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或許這一刻,更需要的不是鞭策,而是一句真心的「謝謝你還在努力」。


4. Books and Exercise

我一直覺得,生活的穩定就像一張三腳椅。

人際關係是一腳,工作是另一腳,而健康是第三隻腳。這三者缺一不可,彼此平衡著,才有辦法真正坐穩人生。

ryans01 提到的第四個原則「書和運動」,乍看之下簡單,但其實書與運動是與自己身心對話最簡單的方式。

書,是我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來源。

閱讀對我來說,就是與世界重新連結的過程。當我覺得自己很孤單、很卡住、很難受,常常是某個人書裡的一句話,讓我忽然有了新的視角。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和你有一樣的困擾,而他們走過來了。

運動,則是我和自己身體重新對話的方式。

有一陣子我看到一句話感到當頭棒喝:「把你的身體,當成你接下來要住七十年的房子。」有時候會花很多心思在打造家中的佈置,卻常常忘了,真正的家,是這個我們會一直住著的身體。喝水、睡眠、運動、伸展,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是了解自己的第一步。

我自己也不是什麼運動高手,但我開始試著在假日早上去散步,工作間隔時做個幾分鐘的肩膀放鬆伸展,發現心情會變好一些些。甚至只是站起來倒杯水、收個桌面,都比只坐著不動來得好。

藉由閱讀滋養內在,讓運動支持外在,那麼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或是刺激,都有更多的精力和能量去面對。

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怎麼讓生活重新動起來,或是想找個時間重新整理自己,不妨從一本書、一個伸展開始。或許這個禮拜,我們都可以一起試試看:今天,不要是零。

期待未來的自己 No more zero days.

我們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Inaction is a Slow Death.

From ​Better Ideas​, by Joey Schweit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