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前兩天聽了喜歡的 Podcast,海苔熊訪問郭源元《​你永遠都還有你自己​》。我發現郭是一個和我看待世界很不一樣的人,從對談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當天的郭是一個正能量滿到洩出來的人。聽起來好像手上拿到再爛的牌,她都找得到打贏的方法。

「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都不同。」

這些看法的形成,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身邊的環境和人帶給自己的影響。就像養育我們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給我們各種食物,我們二話不說地投入嘴巴中,覺得這是父母給的,不會有毒。

但其實不一定是這樣。

不是說父母刻意拿毒餵養孩子,而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情人等等關係,每個人的人生遭遇本來就不同。一個人的糖果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世界上的所有人本來就不一樣。

我很喜歡郭在訪談中提到和自己對話的方式:

例如自己今天很不舒服,很不想起床。郭開始在心裡假裝成另一個人,問問自己怎麼了?不開心?那想喝什麼?喝杯熱美式,好不好?想要去外面喝還是自己在家裡泡?自己在家裡泡?好,那等一下就去幫你泡一杯熱美式,你先起床刷牙洗臉。

我們太習慣當自己的風紀股長,不習慣當自己的啦啦隊。

最近適逢奧運,無論台灣隊的表現如何,觀眾都知道他們已經盡力了,除了鼓勵和感謝,不可能捨得苛責他們。但我們在自己的人生經驗中,時常一次又一次苛責自己。為什麼?彷彿這樣的苛責可以煉出什麼?還是需要透過這樣的酸言酸語,挫挫自己的銳氣?這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其實一直都不是很懂。

我曾經寫過一篇電子報《​我是我故事的主人》,討論心裡的聲音會決定我們對事情的反應,能不能面對眼前的挑戰,完成任務,也就是「自我應驗預言」。另一篇電子報《​內心批判者​》討論心裡怕做錯事、怕給別人添麻煩的自己,常常會有一個唱衰魔人出來威脅或是數落自己,而這些負面言語可能來自環境給的壓力,或是周遭人們希望砥礪自己的忠言。這兩篇互為鏡子,《我是我故事的主人》採取進攻姿態,《內心批判者》採取守備姿態,一個主動規劃畫出領土,一個被動規範不踰矩的行動。

某些話始終都是別人的聲音和想法。

希望我下次能大膽地告訴自己不要接受那些看似糖果實則有毒的意念,或者含著,再找機會吐掉。

我相信在這些練習的過程中,終能跳脫出過往的框架和窠臼,領悟到某些食物,或者說某些想法並不適合自己。

擁抱自己的錯誤,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擁抱自己的嫉妒,擁抱自己的小惡,擁抱自己的渴望,擁抱自己的勝利,這些是很重要的。即使是一個相對消極的人,也沒有什麼不好。這是屬於自己的生命經驗帶來的習慣,也幫助了我學習很多事情。了解情緒和想法的由來很重要,因為這些其來有自,這些都是在生命中曾發生過的事情。

拉長時間來看,經歷沒有好壞。

而且,真實的自己並沒有錯​

希望你有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我們深信我們了解別人勝過別人了解我們──我們對他們有他們沒有的獨到了解(但反過來不成立)──導致我們在應該傾聽時卻說話,以及在他人表達他們被誤解或遭到不公平批判時卻缺乏耐性。

From 《​解密陌生人​》, by Malcolm Glad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