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齁!上週過得好嗎?

我最近一直反覆思索一個問題:為什麼我這麼害怕犯錯?

之前我在 ​freedom hacker​ 裡提到,因為想太多、害怕犯錯,所以我不敢去訪談別人,但我有試著踏出第一步了!

今天想更深入聊聊這件事,因為我發現,害怕犯錯這件事,正在默默地限制我做很多想做的事。


937 封開發信教我的事

我一直在開發推廣公司的產品,到現在大概發了 937 封開發信(或是超過)。

大部分的人都只是不回,有些人會直接叫我把他的 email 移出發信名單,還有更多的信可能連開都沒開就直接進垃圾桶了。

一開始的我,每發一封信都會緊張,會反覆檢查措辭、會擔心自己寫得不夠好、會害怕對方覺得我很煩,很怕犯錯。

但後來我從 Ali Abdaal 和 Suhail 的影片中知道一件事:開發信(cold email)的回覆率本來就很低。

根據多項研究 1 2 3 顯示,開發信的平均回覆率只有 1% 到 8.5% 。這意味著當發出 100 封信,可能只會收到 1 到 8 個回覆,而且這還是「回覆」,不是「訂單成交」。

知道這個數據之後,我突然放鬆了。

原來,發上百封信卻只有幾個人回,不一定是我的問題,這是常態。

於是我就放膽地寫了,一封接著一封,從第一封的戰戰兢兢,到現在的習以為常。

我不再那麼害怕被拒絕,也不再過度解讀沒有回覆這件事,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理解:不回覆不等於否定,只是對方可能沒看到、不需要、或是時機不對而已。

因為變得比較泰然後,我更想深入了解怕被拒絕這件事情,我很常會聯想被拒絕=我錯了,想深入了解被拒絕的恐懼,第一步,我想了解犯錯這件事情,反過來想,如果別人犯錯的時候,我在想什麼呢?


當別人「犯錯」時,我們在想什麼?

換個角度想,當別人做了一些我們不理解的事情時,我們又是怎麼反應的呢?

我最近又複習好久以前的 ​TED Talk​,講者 Kathryn Schulz 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當別人和我們意見不同時,我們通常會有三種假設。

​On being wrong ​| Kathryn Schulz

#1. 第一種假設:對方可能是無知的(The Ignorance Assumption)

我們會覺得對方只是不知道、沒看到我們看到的資訊。所以我們「好心」地分享資訊給他們,期待他們「看到真相」後就會改變立場,站到我們這邊。

#2. 第二種假設:對方可能是愚蠢的(The Idiocy Assumption)

當我們發現對方其實擁有和我們一樣的資訊,卻還是不同意我們時,我們就會開始覺得:「他們一定是太蠢了,才會看不懂這麼明顯的事實。」

#3. 第三種假設:對方可能是懷有惡意的(The Evil Assumption)

當我們發現對方不但有相同的資訊,而且其實很聰明時,我們就會開始懷疑:「他們一定是故意扭曲事實,為了達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Kathryn Schulz 說,這三種假設是一場災難。

我們對「自己是對的」這件事的執著,讓我們不僅無法防止錯誤,也讓我們用很糟糕的方式對待彼此。

但我們很少問自己:「會不會是我理解錯了?」

我們總是預設自己是對的,然後用這三種假設去解釋別人的行為。

這不只適用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也一樣。

當爸媽又傳來一些我們覺得「很煩」的訊息時,我們第一時間是不是也會想:「他怎麼又來了?」而不是想:「他可能只是表示某種擔心。」


What if he’s right?

Alex Hormozi 曾經分享過一個他最近在練習的做法:當他覺得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時候,他會問自己:「​What if he’s right?​」(如果他是對的呢?)

如果對方是對的,那我到底錯在哪裡?

這個問題,強迫我們暫時放下「我才是對的」這個預設立場,試著從對方的角度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對方犯錯,只是因為我們站在不同的立場、擁有不同的資訊、或是有不同的優先順序而已。

當我們願意問「如果他是對的呢?」,我們就能多一點同理心,少一點批判。


被拒絕不是結束,只是常態

回到「害怕犯錯」這件事。

我最近在讀《​一個週末!打造千萬事業​》(Million Dollar Weekend),裡面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

作者 Noah Kagan 的爸爸是一個以色列移民,在美國做影印機銷售員,他每天都要挨家挨戶去推銷影印機,每天都被拒絕、被拒絕、被拒絕。

Noah 看不下去,問他爸爸:「你每天都被拒絕,不會覺得很難受嗎?」

他爸爸說:「被拒絕就是這樣啊,別人拒絕你了,然後事情就結束了。但如果你沒有被拒絕呢?潛藏的好處,遠遠大於被拒絕的痛苦。」

被拒絕的痛苦 < 不被拒絕的好處

如果你因為害怕被拒絕,就不去嘗試,那你永遠不會知道「不被拒絕」能帶來什麼。

Noah 甚至開玩笑說,他爸爸是不是太喜歡「No」這個字了,所以才幫他取名叫 Noah(笑)。

這讓我想起一個概念,叫做「​被拒絕的勇氣​」,我在〈面對退訂的玻璃心〉一期也有提到。

犯錯、被拒絕、被否定,這些都是常態,不是例外。

重點不是避免它們,而是學會在這些經驗中,慢慢變得更強壯。


我最近的小練習

最近我開始練習一件可能會被拒絕的小事:問店員推薦什麼餐點。

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但對大寫 I 人的我來說,這需要一點勇氣。

有些店員會很熱情地分享:「我覺得這個好吃!」或是「這個是我們的招牌!」

但也有店員會說:「自己看啊,你喜歡吃什麼就點什麼。」(笑)

一開始我會覺得有點尷尬,但後來發現,被拒絕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對方可能只是當下比較忙、心情不好、或是單純不想推薦而已,這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那些願意分享的店員,反而讓我吃到了很多意外的驚喜。

這些小小的練習,讓我慢慢發現:被拒絕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結語:害怕犯錯很正常

有時候太害怕犯錯反而限制了自我。

害怕犯錯,所以不敢發開發信。

害怕犯錯,所以不敢去訪談。

害怕犯錯,所以不敢嘗試新的事物。

但你知道嗎?犯錯是學習的唯一途徑。

不管是不是在追求財富自由的路上,不管想做什麼,犯錯都是必經的過程。

台灣人的文化特別討厭犯錯,我們習慣報喜不報憂、習慣逃避失敗、習慣不讓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但如果我們一直活在這種恐懼裡,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experimenting.

胡胡 xx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 網路文章 - ​Working Hard Is Overrated​ by Caterina Fake

⌥ 書籍 - 《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The Unfair Advantage​) by Ash Ali, Hasan Kubba

最近的我有點茫然,不太確定自己在幹嘛,所以又開始自我探索了。

剛好在讀《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The Unfair Advantage)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

我們常常把人生想像成一個光譜的兩端,要嘛很努力才能成功,要嘛很好運才能成功。

但其實,成功的人生散落在光譜的中間。

書裡引用了 Caterina Fake(Flickr 共同創辦人)在 2009 年寫的一篇文章 Working Hard Is Overrated,我特別喜歡這幾段:

I’ve seen a lot of hard working entrepreneurs fail, and I’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orking hard, while never a bad thing, is not really the magic thing that leads to great inventions or successful outcomes. (我見過很多努力工作的創業者失敗,我得出的結論是:努力工作雖然不是壞事,但並不是通往偉大發明或成功結果的魔法。)

So often people are working hard at the wrong thing. Working on the right thing is probably more important than working hard.(人們常常在錯誤的事情上努力工作。做對的事情,可能比努力工作更重要。)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working hard is knowing how to find the right thing to work on.(比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找到對的事情去做。)

這篇文章竟然已經是 2009 年的了,讀起來還是很棒。

亦如 Randy Pausch 曾說過:

The other thing to keep in mind when you’re doing goal setting is, a lot of people focus on doing things right. I think it’s very dangerous to focus on doing things right. I think it’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do the right things. If you do the right things adequately, that’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the wrong things beautifully. Doesn’t matter how well you polish the underside of the banister. Keep that in mind.

與其把事情做對,不如做對的事情。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你最近因為害怕犯錯而沒有去做的事情是什麼?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It’s not about working harder. It’s about working the system.(成功與努力無關,而是與操作體系有關。)

From 《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The Unfair Advantage​) by Ash Ali, Hasan Kubba

Footnotes

  1. ​Woodpecker: Cold Email Statistics Based on Sending Over 20M Cold Emails​

  2. ​Klenty: What Is The Average Cold Email Response Rate In 2024​

  3. ​GMass: What’s the Average Cold Email Response Rate 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