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ry Christmas everyone!
聖誕節還是要上班~當一天社畜撞一天鐘。
12 月進入尾聲,火燒屁股準備 2023 年度回顧。
仔細地反覆瀏覽日記,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日子看起來都沒有太過特別,雖然也有一些奇妙的時刻。例如一天之內打翻便當、推倒喉糖罐、灑了一地昆布湯⋯⋯呵呵奶油手⋯⋯到底是多奶油手咧。新的一年要好好思考怎麼提升握力或是與東西之間的摩擦力。
今天想聊聊蔡明亮的電影《日子》和 David Foster Wallace 的演講《這是水》。
《日子》:從無聊中感受生活的真實
因為朋友贈票,下班手刀衝去華山看蔡明亮的電影《日子》。
我不太習慣在電影前先讀介紹或是影評,我喜歡盡量保有觀影第一次的純粹,希望用當下想觀看的方式去看電影,享受第一次體驗的感覺。
進場前,對這部電影的唯一知識點是「由 46 個長鏡頭組成」,電影開始後,最初我還想要記錄現在看到是第幾個鏡頭,看到後面就完全投入在畫面中。雨聲、靜止或晃動的畫面、除了溝通以外的聲音,這些元素讓人很快速地融入。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看似靜止的畫面,是一棟廢棄的大樓,破碎玻璃的反射讓人感到無比的寧靜,而忽然出現一隻貓緩緩從右走到左,好驚喜。
雖然特別喜歡幾個鏡頭,中間還是有點乏味。
很驚訝的是,蔡明亮導演和演員亞儂在影後現身。
導演拿起麥克風第一句話是:「剛剛有沒有睡著?」
我微微地在口罩裡笑出來,想到剛剛自己確實打了好幾個很長的哈欠,看到一半轉頭過去看旁邊的觀眾,兩個人都睡著了。
現在的人似乎很難忍受無聊,因為隨處可得的資訊和娛樂。但其實如此快速連結的時代可能才過了 16 年(第一支 iPhone 在 2007 年發佈)。
我喜歡蔡明亮在電影後的問答時間,他提到或許日子沒有那麼多故事(我如何捕捉生活的故事→「人生的功課」),人生沒有那麼多高潮迭起、刺激的時刻,甚至生活是由片段的無聊組成,作品反映的是他內心觀看現實的過程,想如何解讀作品也是反映觀者的內心和經歷。
蔡明亮表示現在人們比較願意去看假的東西,電影和劇集大多是編排過後的故事、虛構的故事。但是他想看見真實的東西,真相或許很無聊又無奈,很讓人無法有耐心的往下看。因此,他希望拍出這些東西,讓觀眾有其他選擇,看看人生不同面向。
用這樣的真實撞擊觀眾和他的內心。
《這是水》:改變生活的預設值
「這是水」完美描述日子的乏味。
「這是水」是 David Foster Wallace 2005 年在 Kenyon College 的畢業典禮演講,後來被編排成書,我花了一個悠閒的下午讀完,喜歡用聽的也可以看上面的 YouTube。
從兩尾魚的故事開始,David Wallace 提醒人們「生活中最平淡無奇的事物,往往是最重要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日復一日的成年生活,包括了無數的無聊與挑戰,而這些細微瑣碎的事情,正是我們能善加利用選擇的契機。例如遇到交通堵塞或超商排隊,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去思考,而不是被天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預設模式所控制。
想到有次在捷運上班通勤時,後面有一個人叫囂走快一點,原本會不耐而感到憤怒,但那天變得不一樣,我發現自己心境的轉換,很像對方拿一個不開心的磁鐵來黏我,但我卻吸不住。
我選擇建立了界限,那些不開心是屬於那個路人,不屬於我。
我在心中開啟許多猜測。
-
他有可能跟另一半吵架。
-
他有可能跟小孩吵架。
-
他有可能工作不順。
-
他有可能喜歡的衣服尺寸賣完了。
-
他有可能剛踢到腳。
很多可能。對啊,很多可能。
那天,是我腳斷脫掉護具後第一次走的新路線。
我本來就習慣提早出門,不急著上班,慢慢走,還沒有要遲到。我想給前面的路人一點緩衝,一點空間,不想給對方這麼多壓迫。所以我不走快一點,這是我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很多想法或做法,端看你怎麼回應世界。
我們總是在汲汲營營某種生活方式,卻忘記好好珍惜現在當下的生活模樣。
如 David Wallace 所說:「真正的自由是學習如何思考。」
期許 2024 年成為自覺啟動的一年。
期待下週見,聖誕快樂,天天開心 :)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看看大多數在這裡排隊結帳的人多麽可憎,看起來有多討厭、蠢得像牛似的、眼神空洞、不像活生生的人;或者看看隊伍之中那些人,拿著手機大聲講話是多麽惱人又粗魯;再看看這多不公平:我非常辛苦地工作了一整天,又餓又累,但是就連回家吃個飯、休息一下都不行,只因為這些討厭的該死的人。
這麼說吧,如果我選擇這麼想也可以,很多人都選擇這麼想,但是這麼想已經簡單而不自覺到不必成為選擇。
這種想法是我天生的預設值。
我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應該由我的迫切需求與感受,來決定世界的輕重緩急;當我運作這種出於本能、無意識的信念時,就會以不知不覺的方式,經歷成人生活中的枯燥無趣、灰心喪氣、繁忙勞碌的部分。
事實上,面對這類情境,有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車陣中,所有停住或前進很慢的車輛堵住了我的去路,或許不無可能有這些原因,有些開休旅車的人曾經發生可怕的車禍,現在仍然懼怕開車,於是心理師要他們開大型、厚重的休旅車,這樣他們就會覺得開車很安全;或者剛剛插我隊的車,可能是因為開車的父親急著趕去醫院,因為坐在旁邊的小孩受傷或生病了,那麼他的狀況比我更為重大,也當然比我緊急,甚至是我擋了他的路才對。
或許我可以勉強自己考慮這種可能,那就是在超市裡排隊結帳的每個人,或許都和我一樣心煩而沮喪,甚至有些人的整體處境,其實比我更為艱辛、乏味及痛苦。
From 《這是水》, by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