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齁。
已經不記得是第幾篇電子報了。
字句之間盡量地表達開朗積極正向,好像很認真生活的樣子,好像每件事都很有意義,好像每天都在往成長的方向前進,好像真的知道自己在幹嘛,好像活得很通徹,好像知道下條路要往哪去。
但我知道這是你努力,或說是拼命建立的人設。
你努力地掩藏那個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每天都在質疑人生意義何在、連撞衫就覺得很煩的自己。
你想讓別人覺得你很好,拼命地看很多書、吸收很多知識,只是為了填補內在沒有安全感的自己,害怕這個空洞會被看破,因為你害怕被看穿,你害怕自己是假的,你害怕自己是沒用的。
但今天,我想寫一封誠實的信給你。
不假裝,不維持人設,不需要開朗積極。
就有點悲觀、有點(很?)疲憊、渺小地,寫給真實的你。
那些隱形的規則,是誰定的?
我一直是一個過度在意別人眼光的人。
記得國中的時候,有一次進補習班教室,還沒脫外套,就發現有個同學跟我穿一樣的衣服。
我忍著熱,死不脫下那件外套。
整個晚上,汗水浸濕了衣服,但我就是不敢脫。
現在想起來覺得很荒謬。
誰說穿一樣的衣服就不行?
誰規定了「撞衫很丟臉」這件事?
但那時候的我,信奉了這條規則,甚至到現在都還是,如果跟別人穿很像的衣服,都還是會有點怕怕的,但怕什麼,具體我也說不清楚。
就像我相信「要成功」「要有意義」「要活得精彩」都是規則。
但好像都只有一種模樣。
就像我相信「旅程」只有一種完美的模樣也是,才需要常常寫旅遊小提醒告訴自己放輕鬆一點。
很多時候,好像被逼著做某些事情。
但這些規則,到底是誰給的?
是爸媽?是學校?是社會?還是自己腦中的聲音?
而那些聲音,真的是「我的」嗎?
還是只是別人的期待,在我腦中內化成了「我應該」?
我每次去上洗手間都是一場煎熬,因為我的外表和生理性別不太相符。我會在門口猶豫,會擔心別人側目,擔心自己嚇到別人,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但為什麼?為什麼我要為了別人的眼光,連到洗手間都要這麼累?
這些規則,這些「應該」,這些「不可以」,到底是真的存在,還是我自己編造出來的牢籠?
每個人都只是一粒繞著太陽轉的灰塵
最近聽到 Alex Hormozi 說的一個方法,改變了我的想法。
當他遇到自我懷疑的時候,他試著對自己說:
好吧,我在一顆繞著太陽轉的行星上,在一個星系裡,在一個永遠到不了盡頭的宇宙中。我的書印錯了?沒人會在乎的。真的,一點也不重要。
我試了一次。
有一個阿杯跟我穿一模一樣,我想像自己站在地球上。
地球繞著太陽轉。
太陽在銀河系裡只是兩千億顆恆星之一。
而銀河系在可觀測宇宙中,又只是兩兆個星系之一。
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跟別人撞衫,很重要嗎?
那些側目的眼光,重要嗎?
那些「你怎麼可以這樣」的質疑,重要嗎?
那些「你應該要更成功」的聲音,重要嗎?
當我把視角拉到宇宙尺度,那些「被質疑的聲音」、「被當成很笨的想法」、「被側目的尷尬」,突然變得像一粒灰塵掉進海洋裡。
這不是逃避,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種真實的比例感。
地球上的萬物真的很渺小。
人真的很渺小。
我真的很渺小。
而接受渺小,反而是一種解放。
因為當接受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灰塵,就不再需要證明自己跟別人的不同了。
不是要放棄追求成功或是想要的生活。
我是要你允許自己,不用那麼用力。
想想斯多葛主義。
斯多葛主義常被誤解成「要堅強」「要忍耐」,但其實它的核心是:接受你無法控制的事情,專注於你能控制的。
你無法控制別人怎麼看你。你無法控制社會怎麼定義成功。你無法控制這個世界的規則。
但你可以控制,你怎麼看待這些事情。
蔡璧名在《正是時候讀莊子》裡說,「槁木死灰」的狀態對身體比較好。
不是要消極,而是不要被外物牽動。
當自己像枯木一樣靜止,像死灰一樣不燃燒,反而不會被那些「應該」「必須」「不行」燒傷。
允許自己悲觀一點。
允許自己承認「我不知道」。
允許自己接受「我很渺小」。
因為好生活,不一定是積極向上的生活。
有時候,好生活就是平靜地、悲觀地、微小地存在著。
清掉心中別人的聲音
Alain de Botton 提到一個方法叫 Sentence Completion。
很簡單,就是試著完成一個句子,不要想太多,用第一直覺。
- 我是…
- 我喜歡…
- 看電視是…
- 滑手機是…
- 成功是…
- 快樂是…
- 幸福是…
當你用第一直覺回答,你會發現:有些答案是「你自己的」,有些答案是「別人植入的」。
比如,當我問自己「成功是…」,第一直覺可能是「賺很多錢」「被很多人認可」。
但再想一下,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這是社會告訴我的?
很多時候,心裡有太多聲音了。
爸媽的聲音、老師的聲音、朋友的聲音、社會的聲音。
這些聲音在我們腦中嘰嘰喳喳,而自己的聲音,反而被淹沒了。
所以,挖掘屬於你的聲音。
慢慢地,清掉心中別人的聲音。
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
但當你開始聽見自己的聲音,你會發現,原來你想要的,可能跟你以為的完全不一樣。
最後,給真實而渺小的自己
呀齁。
我知道你還是會繼續寫那些開朗的電子報。
很喜歡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盡情地放肆自己的好奇心。
因為那也是你的一部分,想要分享、想要連結、想要給人一點什麼的那部分。
但我希望你記得:
你不需要一直假裝很好。
你不需要一直證明人生有意義。
你不需要一直符合別人的期待。
你只是宇宙中的一粒灰塵。
而這樣,就夠了。
當你再次遇到撞衫很煩的時候,當你再次被質疑的聲音淹沒,當你再次懷疑自己的存在,記得把視角拉遠。
記得你很渺小。
記得這不重要。
然後,深呼吸,悲觀地、平靜地、微小地,繼續存在。
你不需要燃燒,你只需要存在。
而你的存在,已經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