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上週過得好嗎?

最近我發現一件事,每天早上坐在書桌前,準備開始工作時,總會有一種微妙的焦慮感。

這個時代有個奇怪的現象,人們擁有史上最多方便的科技,卻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手機一震、訊息一跳、一天就這樣無情地被切成碎片,回過神來,只剩下那種不甘心、捨不得早點睡的疲憊。

在這個過度連結的時代,人們似乎永遠處在兩種狀態:

正在被別人打斷時間,或者正在打斷別人的時間。

我越來越相信,珍惜和善待自己的時間是現代生活中最關鍵的能力。

於是我開始思考,如果有方法不成為彼此時間的剪刀手愛德華,減少工作夥伴或是親朋好友間的互相打擾,也許就能讓心情平靜下來好好做事,創造自己的理想生活。

進入今天的主題吧。


創作者與管理者模式 Maker vs Manager Mode

這個概念來自 Alex Hormozi 的 YT 影片 ​If You Struggle with Focus, Try My Productivity System​ ,這部真的蠻好看,推薦~

Maker vs Manager Mode 的概念,下文將統稱創作者與管理者模式。

1. 深海潛水的創作者

什麼是創作者模式?

想像你是個陶藝家,正在拉坯,雙手觸碰著濕潤的陶土,感受它在指間慢慢成形。這時如果有人拍你的肩膀,問你要不要喝杯茶,會怎樣?陶土會歪掉,一切得重新開始。

創作者需要的是完整、不被打斷的時間區塊。

不只是寫作或畫畫這種創作型活動,深度思考、製作網頁、寫程式,都屬於創作者工作。

創作者工作有個特點,它們無法在會議中完成。

不可能一邊開會一邊寫文案,不可能一邊回訊息一邊設計網頁。創作發生在安靜中,在獨處中,在心流狀態中。

就像潛水。

先深深吸一口氣,然後潛入水底,世界變得安靜,可以專注地探索水底世界和尋找寶物。

試想,如果每隔幾分鐘就要浮出水面換氣,那探險永遠只能停留在表層,與深層的寶物無緣。

2. 十字路口指揮官的管理者

管理者模式則完全不同。

如果創作者像潛水員,管理者就像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員。

他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切換注意力,協調不同的需求,確保一切順暢運作。

開會、討論、協調、決策,這些工作必須在各種互動中完成。

對管理者來說,行事曆上的空白不是喘息的好嗆司,而是浪費,他們需要把時間填滿,在各種連結中創造最大的價值和利益。

3. 23 分鐘的代價

管理者認為隨時可以找人討論是效率的展現,「有問題馬上解決」聽起來很合理。

但對創作者來說,這些各種馬上…累積起來,只是不斷為生產力的墳墓添上新的土。

這種衝突每天都在發生。

不是惡意,只是創作者與管理者兩個世界的不理解。

管理者不知道工作打斷的成本有多高,創作者也不明白為什麼對方總是這麼沒有時間觀念…。

想分享一個 Alex Hormozi 在影片裡提到的有趣例子。

想像一下,你剛泡好咖啡,正準備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突然有人敲你說:「嘿,讓我介紹 John 給你認識吧,他就在這附近,一起喝杯咖啡吧。早上十點可以嗎?」

你的內心戲可能是這樣的:「當然好啊,就把一切都毀掉吧!讓整個上午都被燒毀,這樣我就可以認識 John,也許他有可能和我們發展一些不知道有沒有後續的合作機會。」

希望你對這樣的感覺很陌生(笑)。

一個看似輕鬆無害的邀約,卻能燒光整個上午的深度工作時段。

不是不想認識新機會,不是討厭社交,而是那種中斷感太令人煩躁了,要重新回到那個能好好做事思考的狀態,非常不容易。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有個著名的研究 ​The Cost of Interrupted Work: More Speed and Stress​,當人們被打斷後,平均需要 23 分鐘 15 秒才能完全回到原本的專注狀態。

23 分鐘,將近半小時,一天醒著的時間只有 16 小時左右,等於只有 32 個半小時,只要被打斷一次,就被偷走 1/32 醒著的時間,可怕吧。

更糟的是,這種切換不只浪費時間,也很消耗心力。

就像電腦同時開太多程式會變慢,我們的大腦也會因為頻繁切換而疲憊。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日子,明明很忙,晚上躺在床上卻想不起自己到底做了蝦米。

時間被切成碎片,像撒了一地的拼圖,難以拼回。


用火攻火:一個切換創作管理模式的實戰策略

不是創作者或管理者誰對誰錯的問題。

工作中需要創作者,也需要管理者。

最大的問題是工作環境所造成兩者衝突,當兩種模式在同一個人、同一天、甚至同一個小時內不斷切換時,災難就發生了。

Alex Hormozi 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解法:

既然專注已經被破壞,不如順勢切換模式。

比如早上 10 點有個臨時會議,與其會議結束後勉強自己回到創作狀態,不如把會議結束後到 12 點都變成管理者時間。把所有需要溝通、協調、回覆的事情都塞進這個時段。

這就像如果已經把廚房弄髒了,不如趁機把所有需要處理的食材都用好,一次清理。

這個策略的智慧在於接受現實,而不是對抗它。

沒人可以阻止所有的干擾,但可以把這些干擾集中在特定時段,保護其他時間的完整性,也是一種批次處理(batching)的應用。


創作者 vs 管理者:怎麼排時間?

在影片裡,Alex Hormozi 分享了他的行事曆。

因為創作者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質完全不同,他刻意地把兩種模式的時間切開。

  1. 分開創作者天(Maker Day)、管理者天(Manager Day):一天只做一種模式的事,要嘛全力創作,要嘛專心協作,避免混用。
  2. 全靜音日(Quiet Day):每週三他不會傳任何訊息給團隊,讓像剪輯這種需要專注的工作,能在安靜環境下全速進行。
  3. 從睡眠時間往前排時段:先倒序排管理者任務,鎖住早晨給創作者模式,保護那段黃金專注時間不被壓縮。

創作者 vs 管理者模式的三階段

每個人的時間安排多少都有現實限制,所以 Alex Hormozi 把創作者和管理者兩者共存的方式,拆成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

V1 混合模式:平日早上進辦公室前,先留給創作者模式,週末也預設為創作時段,瑣事與雜務則丟到平日的非黃金時段處理。

Alex 說,他曾經這樣安排,平日五個早晨時段,加上週末兩天各兩個時段,一週累積九個創作者時段,累積時數幾乎等於一份全職創作工作。為什麼要這樣安排,Alex 認為必須做兩份工作,一份正職來賺錢,其他時間則做另一份工作來脫離現狀。

V2 五五分割:一天切成兩半,前半段創作者,後半段管理者。

V3 整天模式:Alex 現在採用的最終版本,一週中有二到四天是完整的 創作者天,另外幾天則是管理者天,把會議、介紹、協調、決策、投資、季度檢討等全部塞進去,互不干擾。

接下來,我也想慢慢從第一階段朝第三階段逐步靠近。

朝向我理想中財富自由的生活邁進,我認為財富自由的重點不是擁有很多錢,而是在消費需求上獲得安全感,我的財富自由終極目標是在時間上獲得自由,有時間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結語:留一條專屬步道給創作者自己

如果用運動來區分,創作者有點像是登山者,需要穩定持續的邁步向前,專注於長期目標;管理者則像是跨欄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跨越最多的障礙,追求效率和速度。

這兩種運動模式的需求截然不同,登山者需要的是深度專注和持續性,跨欄者需要的是快速反應和靈活切換,而當跨欄者試圖用自己的節奏去要求登山者時,往往會破壞登山者到達高峰所需的專注狀態。

沒有哪一種比較厲害,但如果知道此時此刻在做哪一類型的運動的話,就能發揮最大的產能和效率,以追求最重要的目標「心靈平靜和有效率地執行眼前的任務」。

這週想分享的,其實是一個小小的提醒。

學習和共事的夥伴還有工作任務設下界線。

試著分清楚,現在的自己是創作者?還是管理者?

察覺自己的創作者和管理者時間,然後慢慢調整自己的節奏。

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別人的創作者時間,不隨意打擾他們的專注時段。

像 Alex 說的用火攻火(fight fire to the fire),批次處理(batching)。

有時候會突然想到想跟同事說的小事,但在開口之前,我會先停一下問問自己,這件事急嗎?如果不急,先累積三到五件小事吧,再一次告訴對方,抑制這股衝動。

我最近也把這個概念運用在朋友互動上。

忽然想到想跟朋友閒聊的話題、推薦的書籍或影片,我開始會先寫在紙上,等到安排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再一次性分享給他們,而不是急著跟他們說。

批次處理的基本原則就是把相同類型的事情整合在一起,不要頻繁切換任務,減少切換任務的時間或是能量成本。

希望大家喜歡今天的分享。

試試看用時間區塊建立屬於你的創作者時段吧,留一條專屬步道給自己。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experimenting.

胡胡 xx

PS. Alex Hormozi 提到 Maker vs Manger 概念是來自 Paul Graham 的 2009 年的這篇文章〈​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IG Reels - ​There are only three things in your control​,這週又滑到 Mel Robbins 的短影片,影片中提到,人生真正能控制的事情只有三件事。

  1. 此刻你在想什麼
  2. 你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3. 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我經常把精力專注在根本無法控制的事情上,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行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讓自己陷入擔心焦慮中。

當把注意力從「讓他們做他們想做的吧」(Let Them​)轉移到「我可以怎麼做」(Let Me)時,反而能找回內在的平靜和行動的動力。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列出這週最常打斷你專注的三樣東西(人、事、物),它們真的都那麼緊急嗎?

這週有哪些時刻,你感覺自己真正掌控了時間?有哪些時刻覺得被時間追著跑?差別在哪裡?

如果你可以完全自主安排下週的時間,創作者與管理者模式各佔多少比例?為什麼?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與其把財富自由當成目標,更應該把時間自由當成目標。有時間閱讀的人,也更容易變成富有的人。

From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 by 千田琢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