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上週過得好嗎?

今天這期電子報,要進入 Before 1(pm) 實作了。

讀過無數提升生產力的文章,上過各種精進自我的課程,腦袋裡裝滿了各種想法和概念,但我發現,如果沒有真正的行動,這些知識就像是腦筋急轉彎裡的灰色球球,慢慢墜落到記憶懸崖下,再也找不回來。

Idea (100) x Execution (0) = Output (0) = Nothing

上週最後的結論,為什麼要練習保持專注,其實最大的重點在於對時間的珍惜,而珍惜時間的方法就是活用學到的知識,善用每一分鐘,榨出時間的最大價值。

因此今天就要談論實作篇,怎麼把「Before 1(pm)」這個想法融入在生活中。

以下會是我的三個實作方法和搭配的一些小工具,歡迎你實驗看看。

重點是實驗看看,不是一次到位。

想培養適合自己的習慣和系統最忌諱的就是完美主義,因為追求完美反而會拖延或是整個直接擺爛,就彈回原形,燈愣。

就像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如果你厭倦現在的生活,想要有不同的成果,第一步是先成為不一樣的人,開始做與以往不同的事,執行、實驗、調整、執行、實驗、調整、執行、實驗、調整⋯⋯。


Before 1(pm) 的三個關鍵方法

經過一些時間的實驗,我整理出三種對我有效的方法,你可以全部試試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組合,但我最推薦的做法是選一個感覺最簡單的,明天就開始實驗。

🕐 方法一:時間區塊規劃(Timeblocking)

感覺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提高生產力技巧了,但我想有這麼多人推崇或是分享,試試看無妨。

據聞這個方法最早是由 Benjamin Franklin 開始使用,《深度工作力》的作者 Cal Newport 甚至出了《​The Time-Block Planner​》這本工具手冊。

(1) 什麼是時間區塊?

簡單來說,就是以一個小時或是半個小時甚至是十五分鐘為單位(但十五分鐘好像有點太瘋狂了),為每件想做的事分配時間塊,規劃整天或整週的行程。

(2) 具體怎麼做?

打開行事曆,開始畫時間區塊,安排時間。

無論是 Google Calendar、Notion Calendar,還是手寫月曆本,開始把想做的事情填入行事曆畫出時間區塊試試看。

大概像長這樣↓

我的理想平凡一週

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過的「理想平凡一週」(Ideal Ordinary Week)概念,先規劃出一週的理想時間分配。

我現在的做法是:

  • 上班深度工作時間:每天早上 9:00-12:00 固定用來做最重要的事(思考開發信內容、做網站內容)
  • 上班淺薄工作時間:下午用來處理 email、開會、行政事務、和工廠聯繫
  • 下班後的學習和深度工作時間:晚上晚餐同時開始固定用來閱讀或學習新技能

source:The Time-Block Planner Book by ​​Cal Newport​​

或是用 Cal Newport 的《​The Time-Block Planner​》,除了直接買一本來寫,也可以先參考網站中的介紹影片,在紙上畫出表格,填入時間塊,簡陋或陽春都沒關係。

(3 )不知道怎麼填的解決方法

如果不知道要填什麼時間區塊在行事曆上,或是也不知道自己的黃金時段是什麼。

有一個反直覺的方式,反過來填

先填入固定時間,例如睡覺、通勤、上班、午休、晚餐。

填完會驚訝地發現,自由時間真的所剩無幾,如果想要好好利用的話,就要好好的思考善用。

對一般上班族來說,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就是晚上和週末,所以這些珍貴時光,我不會輕易安排瑣事。週末只有兩天,每天我至少安排一件需要深度工作的事,或做與健康相關的活動,像是最近嘗試早上散步,雖然夏天真的熱到讓人不想出門,只好改到傍晚啦。

(BONUS) 從小處開始

如果設定整天或整週的時間區塊太困難,就從最簡單的開始,每天填入一小時做最重要的任務。

連一小時都覺得太難?那就設定三十分鐘。

設定一個番茄鐘,我自己用網頁版的 ​Pomofocus​,或是 Apple Watch 的倒數 25 分鐘,簡單直覺有效。

至於怎麼安排上班工作的時間區塊或是安排任務內容,還有其他可以分享的,會再寫另外一篇(Maker vs Manager),敬請期待。

💤 方法 2-睡前準備 (Before Bed Planning)

我曾在〈打造我的理想夜晚〉這篇提過睡前儀式「讓明天簡單點」的方法。

我現在睡前都會順手倒一杯水放桌上,這個動作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明天早上一定不會忘記要喝。

回到 Before 1(pm),讓明天簡單點的方法就是,給明天的自己一張便利貼。

不管是貼在電腦螢幕上,還是手機上,請寫下:

「我明天午餐前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這個小小提醒會讓隔天醒來的自己立刻想起今天的重點,不會被瑣事拖走思緒,不用陷入今天該幹嘛的黑洞。有點像玩遊戲,知道第一關要打誰,裝備準備好了,剩下的就是上場而已。

簡單、有效,而且睡前花不到三分鐘。

重點是,未來的你會感謝前一晚的自己。

📚 方法 3-習慣疊加(Habit Stacking)

我很喜歡《​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裡提到的習慣疊加概念,把新習慣建立在已經存在的習慣上。

就像 Mel Robbins 說的,不管覺得自己是不是個有規律生活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 routine。

比如我以前會一醒來就打開手機躺在床上瘋狂滑半小時(或不止半小時…)才離開床去刷牙,但現在我是一起床先打開所有的燈,打開窗戶走到陽台曬一下太陽,然後走去浴室刷牙洗臉再塗乳液。

想要建立新習慣,一個不錯的方法是,在這些舊有習慣上面加上去。

比如我晚上十點刷牙完,伸展一下然後寫日記,寫日記完就寫一張便條紙,寫上 Before 1(pm) 「我明天午餐前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讓上一個習慣成為下一個習慣的提示或是觸發點。

其實每個人生活中都藏著一連串不經思考就會做的事。

不用硬塞新習慣進生活中,而是去發現已經在做的習慣,然後把想培養的行動安排在這些習慣的前或後。


對抗分心的一些數位工具

講完如何規劃時間保持專注,要來分享斷絕分心的小工具啦~

保持專注最重要的設定就是砍掉分心源

沒錯,就是砍掉。

禁止比節制更有效,真的。

以下是我實際使用過覺得有效的三種工具:

1-手機 App:JOMOOpal

我現在的做法是把 JOMO 設為常用,每天晚上 7:00 到隔天中午 12:00,我都不能看社群軟體,包含寶貴的睡前時間和早上的專注時段。

Opal 則是機動使用,如果突然有一個深度工作時段,我會開啟 Opal 然後封鎖軟體五個小時,讓我避免想滑手機的猴腦控制我。

2-Chrome 擴充功能-Stay FocusedUnhooked

瀏覽器是我的大敵,畢竟我刪光手機裡所有的社群軟體,現在都用網頁版瀏覽,如果一個不注意就又會陷入 doomscrolling。

Stay Focused 可以暫時封鎖所有令人分心的網站,超級實用。

如果忽然需要看 YouTube 查資料或是學習的時候怎麼辦?用 Unhooked 這個擴充功能,逃脫 YouTube 演算法的誘惑,關閉推薦影片或是自動跳下一個影片,只要看完想看的影片就關閉,歡迎參考以下是我的設定。

3-低科技但高效的方法:紙和筆

最近被 YouTube 演算法推到一支影片〈​The only thing that stopped me from infinite scrolling​〉,Richard Nicholls 分享他如何戒掉 doomscrolling。

方法很簡單,觀察自己什麼時候會想拿起手機滑或是上網搜尋東東,然後強迫自己,當有這個衝動,改拿筆寫下來,寫下時間(time),還有觸發這個念頭的原因(cue)。

Richard 在影片裡提到:

Getting into the habit of reaching for a pen instead of my phone was fundamental. 把伸手拿筆變成反射動作,而不是拿手機,這個習慣改變是一切的關鍵。

我立刻試了幾天,只要一分心、想查資料、想突然買書,就寫下時間+腦中浮現的想法。

如果你跟我一樣懶得買筆記本,也可以先用幾張 A4 紙畫線代替。

我目前是這樣做,一週結束時就回顧一下那幾張紙,發現⋯⋯嗯?怎麼無時無刻都想查別人推薦的書?為什麼我很常想到要跟朋友聊什麼有趣的東東,或是差點忘了信用卡還沒繳費,或是綾瀨遙真的很漂亮椰,這些都是一閃即過的念頭,如果一直不斷在不同任務間切換,會消耗很多能量。

Richard 的方法也讓我想到 Tim Ferriss 常講的 「​批次處理 batching​」 概念。

把紙上的「我想查的」、「我想買的」、「我想問 AI 的」全部集中起來,在某個時間段一次處理完,比一天分十次分心還有效率,還省腦力。

也許,我們不是太容易分心,只是還沒幫猴腦準備一個寄放想法的地方。

紙和筆,就是那個臨時寄物處。

想做的事、想查的連結、突然閃過的靈感,都先放在這裡,等到批次處理的時候再一起打開。

強烈推薦也看看 Richard 的這支影片,也許會產生生活中的新靈感。


結語:開始你的專注實驗

如果你也想試試看 Before 1(pm) 這個方法,記住最重要的心態:

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

從明天開始,試著在早上(或你的黃金時段)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就當作是一個有趣的實驗。

記住:

  1. 完美主義永遠是頭號敵人。
  2. 每個人的節奏都不同,找到屬於你的方式。如何找到?就是不斷不斷的實驗和嘗試 :)
  3. Small steps are still progress.

歡迎回信告訴我你最喜歡哪個方法,或是分享你的實驗心得。

祝你有個充滿專注力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experimenting.

胡胡 xx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書籍 -​起床後的黃金 1 小時​

關於「決策疲勞」,也是我開始實驗 Before 1pm 的其中一個理由

我們常常會以為自己只是累、只是腦袋轉不動,但其實很多時候,是決策肌肉早就疲乏了。

書裡這樣定義:

「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一般指的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太多,導致身心不堪負荷,進而削弱了我們做決策(精準的說,應該是關鍵重大決策)的能力。我們每個人不時都會遇上類似的情況,產生這種有害的負面心理狀態。

我很喜歡書裡提到的一個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以色列法官的假釋判決資料,發現:

  • 早上開庭,假釋率是 70%
  • 下午開庭,假釋率是 60%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讓人出獄需要判斷風險、考慮細節,得多費腦力;而選擇不放人反而是最安全、最不需要深思熟慮的選項,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維持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

這個例子讓我重新思考,如果我把人生中重要的決定,放在自己相對疲憊的時段去做,很可能會傾向選擇那個看起來比較省時省力或省事的選項,而不是那個真正對我有意義、對我有幫助的版本。

常常,當我累到不想決定時,我就開始狂滑手機、看影片、看漫畫……然後我跟 AI 哭訴 (?) 問我到底怎麼了,怎麼每次都無限逃避?然後又很有罪惡感。

我被他說的一句話打動:

「疲憊時的娛樂,都是劣質體驗。」

對,相同的是,疲憊時的決定,都是劣質選擇。

也因此,我更想認真貫徹「Before 1(pm)」這個練習。

在意志力還沒被消耗之前,先處理那些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事。

這不是為了變得多有效率,也不是想要成為高生產力達人,而是想讓那些有可能改變人生軌道的選擇,發生在我最清醒、最有能量的狀態下。

如果你這週也想試試看,可以從一個小小的觀察開始:

你一天當中,大腦最清醒的時段是什麼時候?找到它,然後先做那件最重要的那件事進去。

保護那段時間,讓那段時間專屬於自己。

BTW 在〈打造我的理想夜晚〉那篇,Mel Robbins 也有提到決策疲勞一些些,歡迎點擊連結讀讀看。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我今天有沒有因為累了,而做出「劣質選擇」或「廉價娛樂」?那一刻發生了什麼事?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我們都知道那種馬上想再來一片巧克力蛋糕,或是巴不得一本好書、一部電影、一款電玩能延續到天荒地老,永遠不要完結的感覺。「想要」的那個瞬間,就是腦內的翹翹板從爽倒向痛的同一個瞬間。

From《​​多巴胺國度​​》by Dr. Anna Lemb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