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今天颱風天!台北社畜的我要上班!你呢?
剛好六月過了,是該來寫寫上季度的回顧,還有新一季的目標了,但老問題又來了,我又開始想太多了。
明明只是簡單的小事,像是回訊息、答應朋友邀約,或是要不要去重聽日文,我卻時常陷在腦袋的無限迴圈裡:
「如果對方覺得我回得很爛,怎麼辦?」
「如果對方覺得我很話癆,怎麼辦?」
「早知道就…就出門了,假日的好天氣好像被浪費了…」
「早知道就…就去聽日文了,在家也只是一直在耍廢…」
「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如果…會怎樣?」
越想越卡,越卡越不敢動。
但忽然我想起一句話。
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
「一切都是實驗。」
這句話突然從腦中跳出來,這句話令我鬆了一口氣。
無論眼前遇到任何事情,如果它們就只是實驗,那搞砸根本沒關係啊!
實驗,本來就包含各種結果,無論失敗或是成功。
實驗的目的不是做對,而是去做、去試、去體驗。
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 這句話像是一個過度思考(overthinking)的解藥,提醒我別再被 (1) 做錯怎麼辦或是 (2) 有沒有另外一個選項或是另一條路比較好的想法綁住了。
好奇心發作,決定開始查誰說過這句話,早在 1960 年代,一位修女 Corita Kent 就把「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寫進她的教學守則,提醒學生「什麼都可以當作實驗。」
她鼓勵學生在生活裡多試、多看、多做,因為實驗才會有意外的發現,才會創造出新的東西。
source: https://www.corita.org/tenrules
除了 Rule 4,我也很喜歡 Rule 6:
Nothing is a mistake. There’s no win and no fail, there’s only make. (沒有什麼是錯的,沒有誰或是什麼是贏或輸,最重要只有「創作」。)
如果不去做,什麼都不會發生。
我自己常常怕丟臉,怕問蠢問題、怕講錯話、怕被貼標籤,可是我最近在上日文課的時候開始練習一件事。
我原本是一個不太敢主動問問題的人,我決定開始用這句話「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來說服自己,就實驗看看問我認為的蠢問題的感覺是什麼吧。
然後真的去實驗試試看。
結果……發現問問題的當下,手真的有點發抖,老師聽完問題有時候會有點愣住,我猜他 OS 是這什麼鬼問題啊哈,當然同學有時候也會不客氣地笑出來。
但也沒怎樣啊!
我也沒有因此少一塊肉,可是問問題的我,因而記住了一個我不會的日文用法。
突然想到 Sahil Bloom 曾說過,成功的人都有一項特質,他們的丟臉耐受力很高,他們甚至願意主動去承擔丟臉(endure embarrassment)。
所以我現在決定開始在遇到好像會有點丟臉的事情,練習提醒自己:丟臉也可以是一場實驗。
如果你也有一件很想做,但總是拖著沒做的事情,也許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來實驗看看失敗的感覺是什麼吧~看會發生什麼事情~」
結語:人生要盡情大膽地實驗 Keep Experimenting
最近我在聽 Podcast《心身難路的身心科》在討論社群網路的生存之道。
徐志雲醫師提到:「網路上的人不重要,我們自己也不重要。」
聽到這句話,我笑出來了。
真的欸,很多時候想法被卡住,是因為我太想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我還想不到更恰當的中文表達方式,我想說的是像英文裡說的有時候太想 impress someone,總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怕自己不夠好,怕自己不被喜歡。
但想一想,就算是再偉大的人,幾百年後也會被遺忘。
《The Fault in Our Stars》裡 Hazel 曾說:
Oblivion is inevitable.(被遺忘是必然的。)
如果我們終將被遺忘,那為什麼不放手去創造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生」?
為什麼不去成為那個「自己想記得的自己」?
如果這週你遇到什麼害怕到有點抖的事情,不妨告訴自己:
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
一起練習把眼前遇到的任何事情當作實驗吧。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experimenting.
胡胡 xx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網路文章 - 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作者分享她在轉機等待時,突然得到六小時的空白時間。腦子停不下來、過度分析的習慣,讓她卡在「該怎麼善用這段時間才不會浪費?」的壓力裡。
直到她告訴自己:「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一切都是實驗。
從那一刻開始,她放下要做出「最好決定」的執念,開始去做平常沒做過的小嘗試,反而發現更多有趣的可能。
我特別喜歡她用 chronic over-analyzer(長期過度分析者)來形容自己,這或許是很多人的日常寫照。
網路文章 - Sister Corita Kent’s Teaching:1960 年代,修女 Corita Kent 留下了簡單卻強大的十條生活守則,其中一句:「Consider everything an experiment.」就是這篇電子報的主軸。
她認為,如果人生所有事情都是實驗,我們就不用害怕做錯,因為錯誤是實驗的一部分。如果什麼事我們都能預測結局,那人生就少了好多驚喜,或是很多驚嚇哈哈。她鼓勵大家勇敢去做,因為做的過程裡,總會遇到新的靈感和可能。
Podcast - 心身難路上的身心科的《EP16 人生已經很難了為什麼連上網都這麼難!!社群時代我們要怎麽生存? 》這個 Podcast 真的超有趣超讚,由徐志雲心理師和熱線的 Amy 一起主持,他們聊到社群軟體的設計陷阱,還有我們為什麼會在網路上吵得那麼激烈,或許,少一點想贏的執著,少一點被看見被認同的焦慮,就能創造更多和平跟溫柔。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如果我們終將被遺忘,那為什麼不放手去創造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生?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改變充滿著不確定性,不管再怎麼努力,也沒人能保證成功,害怕是很自然的事。開拓前方道路的方法,是設計一系列小型的原型,測試一下水溫,減少失敗的風險(與恐懼)。
From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by Bill Burnett, Dave Ev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