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noon Everyone!

歡迎來到 Tuesday Tryout 的第一封電子報!

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希望能夠持續做下去。


《Tuesday Tryout》關於這個新系列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會透過這個電子報系列,踏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英文書名是 Designing Your Life,後續將縮寫為 DYL 表示)這本書的閱讀旅程,分享這本書的核心概念與實作練習。

這個系列會在每雙週二發刊,也就是說,每隔兩週的週二,你的信箱裡就會收到一封信,一起體驗書中的練習,歡迎你轉發給想一起探索的朋友,或是點擊這邊訂閱。


從「為什麼」開始

《先問,為什麼?》的作者 Simon Sinek 著名的 TED talk(​Start with Why​) ,提出了一個關鍵觀點: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人們在乎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在乎你為什麼做。

他連續問了三個問題:

  • 你的目的是什麼?(What’s your purpose?)
  • 你的目標是什麼?(What’s your cause?)
  • 你的信念是什麼?(What’s your belief? )

所以,為什麼我要寫這個系列?

社會總是急著把一個人放進一個固定的位置,像是貼上標籤後,就此動彈不得。

「你就是這樣的人。」

「你就是適合這樣的工作。」

「你就是這種個性。」

有時候,我會想像自己是元素方城市的主角水弟 Wade,能自由地適應不同環境、變化不同形狀。反觀現實,卻總覺得自己被各種框架限制住了。

時常對自己的人生打上一個問號?有沒有其他可能呢?或許,是我的想像力不夠,所以才覺得自己無法改變。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週末只有瘋狂滑手機和追劇,因此熬夜,任憑眼球發紅。除此之外,對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沒有特別想做的事。唯一的期待,是下班、週末、還有那些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

當這些自由時間真的來了,我卻只是毫無意識地揮霍,把注意力交給演算法、交給外界的資訊,卻沒有真正拿回生活的主導權。

當然,耍廢真的很爽,但這種爽感有點像一次吃太多巧克力。剛開始每一口每一口都很開心,可是吃到最後卻有點膩,甚至會有點噁心、消化不良。

吸收過量且無意識的快樂,最終被空虛感包圍。

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充實、沒有罪惡感的快樂?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快樂不只是短暫的刺激,而是延續的滿足感?

因此今年的目標,我決定訂下尋找北極星的任務,也就是尋找人生願景。講白一點就是,找尋接下來的人生,我想做什麼?如何邁向理想的自己?怎麼打造屬於我的理想人生?

因此,我想用「生命設計」這個概念尋找我的北極星。


什麼是設計?設計是什麼?

在許多人眼中,設計可能是視覺上的美感,是一張精心排版的海報、一件剪裁合身的衣服,或者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建築。

如果把設計的概念放大,設計其實是一種思維,一種規劃,也是一種選擇,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創造出更多可能性的能力。

什麼是生命設計?

生命設計=設計自己的生命。

像把人生當作一個超大設計專案,召喚想像力,重新審視眼前的人生,像在玩棋盤遊戲或解謎闖關,每個決策、每條路線,都是設計的一部分。

想要開始設計自己的生命,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首先,要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人生,我們需要五個思維轉換:

  1. 當個好奇寶寶(Be Curious),抱持開放的心態,思考「還有什麼其他可能?」。
  2. 試一試(Try Stuff):不只是想,而是動手做,用實驗創造不同成果。
  3. 重擬問題(Reframe Problems):確認專注於真正需要解決、且能夠解決的問題。
  4. 一切都是過程(Trust the Process):生命設計不是一次就到位,而是持續調整的過程。
  5. 請別人幫助(Ask for Help):這不是獨旅的旅程,和別人一起討論、交換想法,會讓設計更完整。

準備好設計思維,開始生命設計吧。


生命設計的第一步:從此時此刻此地開始

就像地圖導航一樣,如果不知道當前的位置,就無法規劃前進的路線。所以,在設計生命前,必須先審視現況。

如何知道自己在哪裡?

DYL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簡單但強大的工具「健康/工作/遊戲/愛的儀表板」,幫助檢視自己目前的狀態。

在健康(health)、工作(work)、遊戲(play)、愛(love)這四個領域,想像各有一個儀表板,標記每個領域目前的狀態,從 0 到 10 分。

  • 健康:我的身體狀況如何?心理健康如何?
  • 工作:我對現在的工作滿意嗎?未來有任何成長的空間或機會嗎?
  • 遊戲:我有在享受生活嗎?最近有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嗎?
  • 愛:我與家人、朋友、伴侶的關係如何?我是否感受到支持與關愛?

我的健康/工作/遊戲/愛的儀表板

以下是我的練習,可以參考看看。

健康—生理健康(7.5/10)

我想應該還不錯吧,一直持續的習慣有每天喝水兩公升,最晚晚上十二點前要入睡,每天最少舉一下啞鈴。

我最近開始週末會規劃到處去走走,就算不是特別去某個地方,我也會盡量讓自己在下午出去走一到兩個小時,主要想要遠離螢幕,最近有幾次我甚至決定不帶手機出門。

健康—心理健康(7.5/10)

剛滿諮商一年,定期兩週去和諮商師說說話,釐清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感覺好像慢慢遠離失控的自己的樣子,雖然有時候很焦慮上班的表現,越來越知道自己只能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而一直擔心不能控制的事情,像是一直把自己浸在恐懼浴之中,偶爾洗洗就好了,不用一直當苦行僧。

工作—主要工作(6.5/10)

因為我是朝九晚五上班族,所以這邊的主要工作為上班(#job)。

感覺普通呀,每天準時上班準時下班,老實說規律其實真的是蠻棒的,有時候卻也會想,這真的是自己理想的工作方式嗎,也會想說 what if 我做別的會怎麼樣,而大部分的時候都很感恩現在的工作型態,不用一直刷社群或是很急著要完成什麼任務,這樣的慢步調蠻適合一不小心會變得太焦慮的我。

工作—其他工作(志工、副業計畫)(7.5/10)

連續寫一年沒斷更的電子報(Monday Mindset),有點像是我每週日常的碎片分享,目前訂閱人數不多,開信率蠻高,有時候想,這樣不就夠了嗎?而其他有時候總會想為什麼我要分享這些,我後來覺得這可能像是一種瓶中信吧,或是一個時空膠囊給未來的我。最近開始收到一些朋友的回饋,這些回饋都來的出奇不意,我也非常感謝,我想我會繼續寫下去,除此之外,最近開始一個新的電子報系列,就是這個!老實說也是在嘗試好玩的東東,一方面也想靠近我今年的目標,尋找北極星(描繪人生願景)+提升寫作能力,所以就來做這個練習囉。

遊戲(7/10)

基本上目前的自由時間,除了上班之外的時間,我都拿來寫作,規劃電子報,還有改我的網站,或是閱讀或是看電影,其實真的都是我很喜歡做的事情,我也很努力的想要不斷地做各種嘗試,靠近我想要的生活。因為去年開始學日文,因此會想要開始嘗試看一些日本動漫,現在會開中文日文雙語字幕看 netflix,重看以前看過的一些劇,挑戰以前看過的印象,再用現在學到的文法重新感受劇情,老實說是挺有趣好玩的。

人際關係—朋友(8/10)

我愛我的朋友們,能每天和幾個朋友保持聯繫,文字來回聊著我的日常,真的是 I 人最大的幸福,每個月和一些朋友面對面相聚也真的很棒,今年想安排更多跟朋友的小旅行,好期待。

人際關係—家人(6/10)

幾次諮商後,我發現和家人的關係有慢慢在改變,我相信接下來雖然不會事事順利,我想我已經有能力和勇氣去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任何事情。

人際關係—伴侶(8/10)

在這邊分享這個有點怪,跳過~

點擊參考我的練習(Google文件)>


留意重力問題

在進行「健康/工作/遊戲/愛的儀表板」這個練習時,有一點很重要,要留意重力問題(gravity problem)。

什麼是重力問題?

簡單來說,它指的是那些無法靠自身行動改變的客觀現實,就像地球重力一樣,它就是存在,不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消失。相比之下,非重力問題則是能夠透過具體的行動改變的事物

若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無法改變的事情上(aka 重力問題),最後可能只會感到沮喪和無力,當辨識出哪些是重力問題,哪些是自己可以行動的範圍,就能更有效地做出選擇,把注意力放在真正能帶來變化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重力問題範例:

  1. 健康:我們無法改變自己天生的基因,或是年齡變化,隨著時間過去,身體狀況一定會有所變化,這是自然現象。
  2. 工作:有些行業可能因為技術日新月異或社會變遷而萎縮或是蓬勃。
  3. 遊戲:如果某個想參與的實體活動離你很遠,不可能忽然有任意門穿越空間。
  4. 愛:我們無法強迫別人改變他們的想法或選擇,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也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

在生命設計的過程中,認清重力問題是很重要的一步。

當我們知道哪些是無法改變的,就能停止對抗它們,停止對它們抱怨,把精力轉向真正能做出改變的地方。我們可以選擇調整自己的策略,適應這些限制,或是改變我們看待這些問題的方式,讓它們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阻礙。


結語:從此時此刻此地出發

人生就像爬山,可以選擇一條大家都走過的登山路線,也可以探索沒有人走過的小徑,甚至,可以開闢一條新的路。

要記住:

設計你熱愛的人生,永遠不嫌遲。—— From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無論如何,希望這些內容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

期待下封信見。

hu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