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齁!上週過得好嗎?

今天想聊聊一個很日常的主題:雨天。

台北連下了一週的雨,每天在雨中穿梭,有點像不小心闖進了某部浪漫電影的拍攝現場,只是我不是主角,而是那個被拍到驚恐表情的路人甲。

被淋成落湯雞還是去上班,好像各種耍廢追劇罪惡感都被洗淨了(笑)。


站在家門口的那一刻

每天傾盆大雨,我腦中冒出各種「好想放假待在家」的念頭:

  • 要早起早點出門
  • 通勤的人很多很擠
  • 要走慢一點怕滑倒

站在門口準備穿雨衣時,我發現自己有點不開心。但對誰不開心?對什麼不開心?我也說不上來。

後來想了想,如果我有一雙好走的防水鞋,其實我並不討厭下雨,甚至有點喜歡雨天。

雨衣裡乾燥的感覺、雨後的涼爽、路上人不多…這些都很棒。

那我到底在抗拒什麼?

好像不全然是雨,而是「在不方便的情況下,還得做一些不能選擇、一定要做的事」。


關於「下雨就該放假」這件事

這個念頭好像只有當下要準備出門時才會冒出來。可能是因為:

  • 通勤真的很擠(我有人群恐懼症)
  • 趕時間的壓力(我有準時焦慮,XX:59 分常常是我鬆一口氣的瞬間)
  • 或只是單純想要一個「可以不去」的選擇

我發現自己總在想:如果政府宣布放假就好了。

但仔細想想,就算真的放假,下次下雨呢?下下次呢?我只能一直期待這個「解方」嗎?

經濟學家 Thomas Sowell 曾說:

​There are no solutions. There are only trade-offs.​(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只有取捨。)

也許真正困擾我的,不是沒有放假,而是覺得自己對這個情況沒有掌控權。


一個有趣的想像實驗

我想像了一個好玩的世界:如果只有下雨天才需要上班,晴天都放假,會怎麼樣?

我猜每個人都會想辦法讓雨天出門變得超方便,防水鞋、快乾雨衣、室內通勤系統…因為那是「必須面對的日常」,不是「可以逃避的例外」。

這讓我想到:

  • 當某件事變成「無法改變的現實」時,我們反而會開始想辦法適應它、改善它。
  • 當某件事被當作「不該發生的」時,我們就會一直等待它消失。

沒有哪一種比較好。

只是在想:如果我把「雨天上班」當作一種必然,我會不會有更多空間去找讓自己舒服的方法?而不是一直期待一個不一定會有的放假通知?


我接下來想做的事

我預計去買一雙防水鞋。

不是因為我對雨天屈服了哈,不是不該抱怨(抱怨很正常!),也不是因為我必須逼自己正向思考(我不想事事都正向思考)。

只是想試試看,除了抱怨那些沒辦法控制的事情,我還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把一點點好心情的控制權拿回來。

可能是一雙鞋、可能是跟公司爭取在家工作、可能只是提早十分鐘出門讓自己不那麼趕。

或者什麼都不做,繼續抱怨也沒關係,有時候就是需要發洩。

也想提醒自己:當對某件事說「好討厭」、「不行」的時候,可以停下來問問:

  • 我真正不喜歡的是什麼?可能不是表面上那件事?
  • 這個不喜歡,是我真心的感受,還是習慣性的反應?
  • 除了等待它消失,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不是要你「應該」怎麼做,只是提醒:你有選擇。

有時候光是知道自己有選擇,就會輕鬆一點。


結語:想聽聽你的想法

想跟你分享最近很喜歡的一段話,來自 Oliver Burkeman 的新書 Meditations for Mortals:

The astounding reality is that you’re pretty much free to do whatever you like. You need only face the consequences.(令人驚訝的現實是,你幾乎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只需要面對隨之而來的後果。)

You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You just need to pay the price. You just need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ecision that you choose to make.(你不必做任何事,你只需要付出代價,你只需要面對你選擇做出的決定所帶來的後果。)

最近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好討厭」或「不行」的事?

試著問問自己:我到底在抗拒什麼?如果這件事無法改變,我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舒服一點?

沒有標準答案,只是一個溫柔的提醒:你值得對自己好一點。

也歡迎回信,想知道你討厭或是喜歡雨天的原因,或任何你最近發現「原來我可以這樣想」的小頓悟。

我最近也很喜歡 Chris Williamson x Alain de Botton​ 的​訪談​,Alain 提到有時候我們需要擁抱一點悲觀主義,別在掩蓋現實的糖衣剝落後,再塗上另一層糖衣,對於不舒服的一切,不是視而不見,而是勇敢地看著它,然後問:「好,那現在呢?」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experimenting.

胡胡 xx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得知蔡璧名教授於 10 月 21 日辭世的消息,心中十分難過。

曾經有段時期,我的內心非常不平靜。

當時幸運地在 ​Coursera​ 上了蔡老師的課,老師透過莊子的智慧,分享如何面對生命的困頓、如何讓心安靜下來。那些課程真的解救了那個時期和接下來的我,讓我在焦慮不安中找到了一些出口。

很幸運能認識這位老師的思想與教誨,即使未曾謀面,她的智慧已經在我最需要的時刻給予我力量。如今天人永隔,實感可惜。

謝謝您,蔡老師。珍重。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最近有什麼讓你不太舒服的事?如果它無法改變,你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長年強化浪漫主義的多情思想元凶,就是電影和電視劇。這些關於愛情和長期關係的想法,非但錯誤,更是有害(你想想,在雨中親吻其實很冷又不舒服)。

From 《​​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How to Not Die Alon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That Will Help You Find Love), by Logan 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