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上週過得好嗎?

今天又成功在週一早上寄出這封信,感覺我好像是一個能「準時」寫完電子報再設定發出的人,你可能會想像我是那種優雅地在休假日喝杯咖啡或一杯茶,稍微寫寫改改,就可以輕鬆寄出電子報的那種人。

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很多時候我的行程實際上長這樣↓

接近週日睡前才設定發送,睡醒後的週一才在煩惱下週一要寫什麼⋯⋯到週三還沒想法⋯⋯才週三嘛⋯⋯讓我先看個漫畫吧。到週五還沒想法⋯⋯讓我再看個漫畫吧。完蛋了完蛋了完蛋了週六了⋯⋯讓我還是再看個漫畫吧。然後在死線前拼命地擠出一篇,接近週日睡前才設定發送。然後輪迴。哈。

最後只好安慰自己算了沒關係有寫就好哈哈。

這種臨時抱佛腳的感覺,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無論是工作報告、學習計畫,還是想要培養的新習慣,好像總是要到死線前一刻才開始認真面對,而這一切的根源,其實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失去了專注工作的能力。」


當分心成為日常,專注變成超能力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坐下來想要認真做一件事,結果做一做忽然就開始找資料,然後突然間就在想「綾瀨遙真的好漂亮唷~」然後就跑去查「綾瀨遙有演過什麼戲呀?」,一下又忽然跳到去查「世界上最醜的動物是什麼」?

就我。

上週寫電子報時,我原本只是想查一個簡單的資料(對,我現在也不記得當時要查什麼了),結果不知不覺就開始研究起各種奇怪的動物,結果那些動物我都不覺得醜椰,所以又讓我聯想到美醜到底是什麼?又是誰可以定義的呢?

大腦就是喜歡飄來飄去~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好奇心,我就花了快兩個小時迷失在網路這片汪洋之中,等我回神的時候,電子報才寫了兩句話,其中一句還是「我今天想寫⋯⋯」時間卻再也喚不回來了。

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很難保持專注,尤其拜現在科技的方便和強大,手機通知、社群媒體、YouTube、Netflix,每一個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要專心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專心一長段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儼然成為一種苦行僧的訓練方式或根本是超能力了。

我實在受不了這樣的自己,因此開始實驗幾個對抗分心的方法,我會在今天和下期電子報中詳細分享,希望你會喜歡,歡迎回信告訴我最喜歡哪個 hack,盡情地實驗看看吧。畢竟,Everything is an experiment​.


專注力:推動任何計畫的第一步

好,回到今天的主題。

我想說的是,保持專注,其實是推動任何計畫的第一步。

無論你想做什麼,都逃不開。

  • 想創業嗎?必須花一段專注的時間,思考自己想做的跟能做的是什麼,或是靜下心來專注閱讀創業相關的書籍,而不是一邊看書一邊滑手機。
  • 想學一個新技能或語言嗎?比如我學日文,必須有一段專注的時間去消化學到的東西,練習發音、熟記單字、理解文法,這些都需要大腦全神貫注。
  • 想開始創作嗎?比如說畫畫,需要一段專注的時間去畫,練習不會的技巧,或是思考想畫的主題,找尋靈感。
  • 甚至想要好好經營一段關係,也需要專注。專注聆聽對方說話,專注感受對方的情緒,專注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傷害到對方。

這些都需要一段專注的時間,沒有專注,沒有執行,再好的計畫都只是空談。

就像 Garyvee 曾說過:

Idea (100) x Execution (0) = Output (0) = Nothing

點子再好,沒有執行就是零,而執行的前提,就是專注地持續地投入時間和精力。


Before 1(pm):用專注力執行最重要的一件事

既然專注這麼重要,那問題來了,要怎麼在這個充滿干擾的世界裡,真正專注地做完一件事?

最近我發現一個很棒的方法,它不只是時間管理技巧,更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方式。

來自教育型 YouTuber Tintin Smith,他曾經負責管理擁有六百萬訂閱者的知名 YouTuber Ali Abdaal 的頻道,在離職創業後,從員工忽然變成創業家,第一個挑戰就是沒有人幫忙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一切都得靠自己決定,因此需要調整自己的時間管理策略。

Tintin 從 Brendon Burchard 的影片「如何在六個月內實行三年的計畫」(​How to Crush 3 Years of Goals in 6 Months​)中學到了這個生產力技巧「Done By 1」。

這個概念類似於《​12 週做完一年工作​》(The 12 Week Year)的方法,用十二週的時間完成原本需要一年的工作量,縮短工作時間,選擇專注於最重要的任務,最大化工作效率。

Brendon Burchard 在影片裡的解釋:

Done by one. How do you get three years done in six months? Whatever moves the needle and whatever prioritized for the day, DO IT IN YOUR MORNING, GET IT DONE BY ONE. I’m telling you, there’s very few industries that you can’t absolutely win by 1 p.m.

我個人將這個方法調整為「Before 1(pm)」,在下午一點前選一件最重要的任務執行,但實際上我通常設定在中午前完成,只是 Before 1 比 Before 12 來得好記,所以才用 Before 1,畢竟衝刺到十二點就差不多了,午餐還是很重要的(笑)。

為什麼選擇早上時段專注做事?

因為早上是我的黃金時段(​Golden Hour​)。

正如 Alex Hormozi 所說,​要無情地保護自己的黃金時段​

我發現自己早上的生產力特別讚,可能是因為精神狀態很讚,通常吃完午餐後就開始有點累了。

Randy Pausch 在他著名的時間管理演講中也提到了 ​Creative Time​ 的概念,他的是晚上十點到午夜,很像最後衝刺。

重點是找出屬於自己的黃金時段,然後拼命保護它。

在這個時間段內,關閉所有通知,不要打開社群軟體,不要做瑣事,而是全力投入那件最重要、最困難、最需要專注的事情。

為什麼只選擇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不多做幾件事?多工處理(multitasking)不是可以提高效率嗎?

事實上,多工是效率的敵人。

其實多工處理,只是大腦快速地在不同任務間切換(task switching),大腦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負責執行控制,這個區域一次只能專注於一個需要注意力的任務,每次切換任務,大腦都需要重新適應,這個過程會消耗很多能量。

就像拳擊手,每一拳都必須精準打到對手要害,而不是隨便亂揮亂打,才能夠精準快速制勝;又像砍樹時集中力量攻擊同一個點,更容易把樹砍斷。

當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反而能夠好好地完成事情。(關於這個概念,推薦閱讀《​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TL;DR - Before 1(pm) 專注執行一件最重要的任務

「Before 1(pm)」的精髓在於:

  1. 找出並善用你的最佳工作時段(黃金時段)
  2. 將最關鍵的任務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時刻完成
  3. 與其分散精力處理多項任務,不如集中火力專攻一件事
  4. 在午餐前完成,透過深度工作來達成目標

這不只是時間管理技巧,更是一種專注力的刻意練習。


開始專注覺察

在聊實作方法之前(下期會詳細分享),我想先邀請你開始觀察自己的專注模式。

這週,試著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 你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專注?
  • 什麼事情最容易讓你分心?
  • 你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段是什麼時候?
  • 你目前最想專注完成的一件事是什麼?

不用急著改變什麼,先觀察就好。

我記得剛開始實驗 Before 1(pm) 時,最大的發現是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注意力有多麼分散。

當你開始觀察,你會驚訝地發現一些之前沒注意到的模式。

下期電子報,我會分享三個提升專注力的實作方法,時間區塊規劃、睡前準備,以及習慣疊加,還會介紹一些我實際使用過的數位工具和低科技東東,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專注模式,培養更深層的專注能力。


結語:專注力=?

在寫這封電子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

為什麼專注力這麼重要?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時間是我們唯一真正公平的資源。

每個人一天都有相同的 24 小時,這是唯一真正公平的資源,而當仔細計算,扣除睡眠、吃飯、通勤、處理必要事務的時間,真正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其實比想像中少得多。

重視專注力,本質上是對時間的珍惜。

確保這些寶貴時間不被浪費。

這週,就從觀察開始。

觀察自己的專注模式,找出你的分心時刻,下週利用方法跟小工具一起找出或擠出黃金時段。

祝你有個美好的一週,期待下週見。

Keep experimenting.

胡胡 xx

PS. 剛好發現這個 ​IG Reels​ 提到 multitasking 的恐怖,可以看看~


本週發現 Weekly Something

電子報 - ​My Number 1 Productivity Hack Currently​ by Tintin Smith

這是我發現 Before 1(pm) 方法的原始文章。

Tintin 在這期電子報中分享的 Done By 1 有著一種濃濃的急迫性,逼著自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就像帕金森定律所說:

「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滿為止」(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定下死線,即使是假的,都對推進目標非常有用。

推薦這個方法 Before 1(pm) 給總覺得事情好多、每天都很忙卻覺得蛤怎麼什麼都沒完成的人,可以試試看這個做法。

Podcast/YouTube - ​How He Built A $150 Million Empire And His Best Business Advice​ by Alex Hormozi x Ali Abdaal

這週聽完這集 podcast,我的金錢觀又再次被衝擊。

Alex 分享了一個朋友女兒的故事,她原本在保齡球館打工,時薪只有 7 美元。但只要花 500 美元去上週末兩天的抽血師證照課程,結訓後就能馬上拿到 25 美元的時薪,薪水瞬間 x3。大多數人第一直覺會想等我多存點錢再去學,但 Alex 的思維是反過來的:

「先借錢、立刻學,因為你下週就能用更高的時薪把錢還清。」這樣一來,比原本靠存錢的方式提早七週達標。

Alex 還說了一個超震撼的事實:

「如果你把這 500 美元拿去投資 S&P 500,一年大概只會賺 2.5 美元;但如果拿來提升技能,一個小時就能多賺 18 美元。」

當下我腦袋直接炸掉,這報酬率的落差也太誇張了吧。

這個觀念真的完全打破了我對「先存錢、再投資」的舊有思維。Alex 點出很多人卡住的,其實不是「該投資什麼」,而是「收入太低、沒本錢開始」的問題。如果你也常常有那種等我存到一筆錢再說的感覺,也許可以試著反問自己:有沒有什麼小額投資(比如技能證照、語言、剪輯?)能直接拉高你的時薪?有的話,就來合理地籌錢,不要因此負債,例如跟家人借,並訂好還款計畫,創造進入另一個人生版本的門票。

順帶一提,因為我這季的主線任務探索財務自由,所以從這週開始,會試著每週分享一些在這條路上的新發現。不管是心態上的轉換,還是可以馬上行動起來的小技巧,只要覺得這個觀念好像有點打中我,我就會試著寫出來分享。

如果你也在朝向財務自由努力,歡迎來信推薦你試過覺得不錯的實驗、方法、或 podcast 或 YouTube 給我~我目前還是以閱讀和 podcast、YouTube 為主。期待接下來的探索和實驗。GO~


本週日記提問 Journal Prompt of the Week

回想最近一次完全專注、進入心流狀態的經驗。你當時在幹嘛?環境?感覺?這個經驗能夠幫助未來的自己創造更多類似的專注時刻嗎?為什麼?


本週劃線 Highlights this Week

你專注於別人的時間越少,專注於自己的時間就越多。

From 《​僧人心態​》, by Jay Sh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