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Everyone!
今天我想回顧去年我反覆提到的一本書《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英文書名 Die with Zero,下文則會簡稱為 DWZ。
記得去年大約一月份讀完這本書,並開始把它作為禮物,陸續買書分送給朋友。如今,一年過去,再次重溫這本書,我發現一些觀念似乎隨著時間逐漸模糊,但重新複習後卻又獲得了新的感受。
想分享再讀後,值得未來自己不定時複習的 3+1 個重點:
1. 金錢=生命活力
在去年底的志業回顧篇中,曾提到現在的我對金錢的使用和管理並沒有太多心得。
重新閱讀 DWZ 的第一章,作者 Bill Perkins 分享自己從另一本書《與錢好好相處》中學到的金錢觀是「錢等同於生命活力」。
金錢代表的是你付出的生命活力,尤其是花你的時間換取賺來的錢,也就是主動收入。
舉例來說,當購買一件衣服時,可以先停下來思考看看,這件衣服是否值得你辛苦工作兩個小時?另一個例子,其實月薪四萬的工作並不一定比七萬的工作差,因為它不一定會消耗比較多的生命活力。
我決定接下來試著以這樣的思維去面對金錢,去逐次審視目前的消費習慣和工作態度。
2. 用錢交換體驗
你的錢重要,還是你的人生更重要?
DWZ 書中提到,如果要充分體驗人生,必須擁有三個基本要素:健康、自由的時間和金錢。
但這三者很少能同時存在。
年輕人通常健康且擁有大量自由時間,但手邊沒有太多錢;而退休人士則可能有充裕金錢和時間,但健康狀況卻不如年輕時。
天使投資人 Sahil Bloom 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曾訪問多位年長者,詢問他們如果能與年輕時的自己對話,會選擇告訴自己什麼?
他們的回答不外乎想要提醒年輕的自己,要重視「時間」、「人生目標」、「健康」和「與你共度時光的人們」,幾乎沒有人提到金錢。
金錢是用來服務其他更重要的事,而不是成為衡量自己成就的唯一標準。
首先可以試著思考的是:在人生中,你真正想在什麼時候擁有那些珍貴的體驗?例如,到了 80 歲,可能無法去做高空跳傘這類活動,甚至可能在嘗試後就⋯⋯受傷。
要提升人生滿意度,關鍵在於在適當的年紀去經歷各種體驗,並儘早開始投資於你的人生體驗,讓這些經驗產生記憶股息,產生複利。
這樣的概念並不是慫恿讀者胡亂狂灑錢,Bill Perkins 還提到其實生活環境中有許多免費的資源可以善用,例如,我和朋友最近決定去陽明山賞花,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這些體驗並不需要花太多金錢,卻依然能創造美好的體驗。
3. 追蹤自己的健康
你的健康,比錢更寶貴。
無論身處哪個年紀,健康都是能否享受生活體驗的關鍵。
我現在每週和每個月會固定審視一下自己的健康習慣,在之前建立每日習慣的那篇提到,我現在會記錄每天喝水有沒有達標、每天有沒有舉啞鈴、每天有沒有用牙線、每天有沒有十二點前入睡。 週日晚上的每週回顧,會檢視這些習慣執行的怎麼樣,每個月再把這些追蹤結果謄進習慣追蹤表。
DWZ 書中的提醒:再多的金錢也無法彌補健康狀況不好所帶來的限制;而即便金錢有限,只要健康狀況良好,依然能擁有豐富而美好的生活經歷。
BONUS 不要低估不作為的風險
在之前的電子報中,我提過一個觀點「有時候,不作為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試想一下,買回家的東西從沒使用過,例如買了手帳卻從未動筆、買了衣服卻從不穿,買了書從不讀,這些行為都意味著資源與時間的白白浪費。
Tim Ferriss 在 TED Talk「為什麼你應該要定義你的恐懼而非你的目標?」(_Why you should define your fears instead of your goals_)中指出,人非常擅長預測哪裡可能出錯,卻很少考慮維持現狀的代價究竟有多糟。換句話說,我們總是擔心嘗試新事物可能失敗,卻忽略了不改變任何事情所帶來的風險與損失。
因此,他建議時常問問自己:「如果我選擇避開這個行動或是決定,6 個月、12 個月、甚至 3 年之後,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這個問題提醒我,無論是改變生活習慣,還是嘗試新事物,不作為往往讓我停滯不前,最終錯失成長和改變的機會。當思考得越遠,越能看到保持現狀的代價,透過這個練習可以提供自己一個鳥瞰的視野。
以上就是重讀 DWZ 後整理出的 3+1 個重點,提醒自己再次複習,我相信未來還是會反覆翻閱這本書重讀,之後閱讀筆記會陸續更新在這邊。
期待下週見。
hu xx
本週金句 Quote of the Week
當我看到我還剩下多少個星期可活,就等於在提醒我,我還有多少個週末可過。看到還有多少年可活,就提醒我,我就只有這麼多個聖誕節可過了,或說就只有這麼多夏天或秋天。這種當頭棒喝般的提醒改變了我的想法跟我要做的事情,像是向人伸出援手,還有常常告訴對方我愛你。倒數計時讓我更能夠對抗自己的慣性本能,不會把死亡當成永遠都不會存在,死亡,當然是存在的。
From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by (Die with Zero), by Bill Perkins